閱讀特輯
【博客來大講堂】那些拯救過我的書——上半場、下半場文學穿越求生指南 / 講座側記
作者:劉怡青 / 2023-09-12 瀏覽次數(6309)
人生上半場:《小王子》與《先知》映照本質,《緩慢》精準論述融入故事
對李惠貞而言,人生上下半場的明確分界有三個,分別是進出版社工作、先生過世,以及2017年成立獨角獸並成為自由工作者之後。陳蕙慧好奇,在這些關鍵的轉折時刻,文學面向的閱讀是否曾起過支撐作用?長年參與閱讀講座的陳蕙慧時常遇到讀者自覺找不到人生的立足之地,總是感到孤獨。這些人或許如同太宰治《生而為人我很抱歉》和《麥田捕手》中的角色,在面對大人自私、剝削又或虛偽的行徑時感到困惑,也因而在這些文學當中映照出自己。透過文學,她希望能觸及討論:「第一是談孤獨,第二談解脫框架,第三是跨越黑暗的幽谷。書能扮演什麼角色?我認為是找回宇宙之間的摯真、摯美與人生美學,在文學裡面獲得一個相對完整的自己。」
回應此主題,李惠貞開出的人生上半場書單是安東尼・聖修伯里的《小王子》、紀伯倫的《先知》和米蘭昆德拉的《緩慢》。她回想小時候第一次閱讀《小王子》的觸動,最深刻來自小王子與狐狸之間的對話,使她懞懂地理解了人與人之間的羈絆——其中有愛與滿足,但亦有悲傷。她腦海裡自己構成了狐狸口中「麥田的顏色」,在感受到意象之美同時,也思及閱讀的獨特之處是:「有時候影像會給我們很直接的東西,在面對影像的時候我其實是一個被動的觀賞者。可是面對書的時候,我覺得我是一個主動的角色,因為閱讀到的東西必須在腦袋裡面自己去想像。我相信同樣一段話,在座每個人想像的畫面一定都不太一樣。」於是每個人擁有了自己的麥田,也都在閱讀中重新去認識自己。
陳蕙慧第二十次重讀《小王子》,在疫情間家裡發生變故後體會更深。她詮釋《小王子》的故事是由一個孤獨的人開飛機掉到沙漠裡開始,「那是一個求助無門的狀態,事實上,那個沙漠很可能也是你的職場、家庭,或是學校班級。你其實是會在這些地方失事的。」將沙漠借比為人生,面對這些衝擊,故事主人翁與小王子——也就是六歲時的自己的相遇,並在彼此的相知相惜中重新修復自己。她在書中體驗到的悲傷,是由於社會主流的約定俗成掩蓋了童年狀態的初心與純淨,「但最後他還是覺察也覺醒了,這是一本覺醒之書。蒙塵的我又覺醒了。」
討論到紀伯倫的《先知》,李惠貞直稱這是本對她看待「工作」有極大啟發的書,促使她由「愛」的視角去與人互動。這不光是她透過閱讀形塑自己,也是她在書中看見某部分自己的特質。而昆德拉的《緩慢》雖輕薄短小,卻提出非常鮮活有趣的眼光看待「時間快慢」的詮釋。李惠貞分析自己是黛安・艾克曼《氣味記憶與愛慾》書裡闡述的左腦人,因而尤其受昆德拉擅長邏輯分析的書寫吸引;其落筆理性、精準,如同一把一把刀將每個觀點以故事利索而精采地劈下去。陳蕙慧也認同昆德拉擁有精準的見地,談到書中另一篇諷刺政治人物的段落,「米蘭・昆德拉展演這些政治人物的所思所想,把高明和拙劣呈現出來,這是一個預言小說。當代於政壇行走的這群人,演技越來越高超,段數也越來越無法分辨真假。米蘭・昆德拉最擅長把他的論述放到小說裡,相當好看。」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