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特輯
【博客來大講堂】那些拯救過我的書——上半場、下半場文學穿越求生指南 / 講座側記
作者:劉怡青 / 2023-09-12 瀏覽次數(7368)
原來,有些書可以在我們迷惘無依時,幫我們找到立足之地;在我們陷入僵化牢籠時,為我們解放框架;帶領我們穿越無邊的黑暗,看見希望的微光。有些書甚至展現出至高的純真與美,讓我們得以活出更圓滿、利他的生命。
扣著這次博客來「給變動世界的共圖讀提案」主軸,文學類策展人陳蕙慧邀請資深出版人李惠貞,以人生的上半場跟下半場為題羅列書單,從當代普遍認為的「文學無用論」切入,並邀請惠貞分享她自2017年發起的「獨角獸計畫」,回應「我們為什麼還需要閱讀?」的探問。
「對人類至關重要的事情,一個簡便的答案是危險的。」
回應這題,李惠貞先由兩本書談起,一是她疫情期間讀到的《下一場人類大瘟疫》。這本書的作者大衛・逵曼以其記者、科普作家身分,歷時五年,追查歷史上重要的幾場瘟疫,並如同寫小說般呈現給讀者。其六百頁厚重的份量對照出當代懶人包、短影音盛行的差異,但李惠貞認為,我們需要懶人包是為了掌握時事,而書是為了帶來思考,並且總結道:「對人類至關重要的事情,一個簡便的答案是危險的。」
而第二本則是尼爾・波茲曼1985年的著作《娛樂至死》。李惠貞形容作者如同先知,在尚未有網路的時代,批判電視媒體為社會帶來的娛樂化現象,論述卻也完全能替換至現在的世界現況。她以此體認到媒介的選擇會影響思考方式和形塑世界觀,反思社群媒體的慣性是,「上個事件還在講其他國家發生的戰爭問題,下個可能就是名人八卦,像這樣的媒介,基本上就沒有要讓你思考。它反而害怕你思考。」為了更快速抓取眼球、刺激感官,數位媒體難以避免往娛樂化的光譜靠攏,因而凸顯出載體間的不可替代性,她認為:「不同的媒介要帶我們去不一樣的地方,也會影響我們對世界的理解。」
長年待在出版業的李惠貞,不但是資深書籍編輯,也曾任設計雜誌《Shopping Design》總編輯,對書籍、書店的喜愛促成她發起獨角獸計畫,並將雜誌企劃編輯的概念融入小型讀書會設計。談到獨角獸計畫讀書會與傳統讀書會的不同,李惠貞一一將參與流程對應到她想溝通的目標,比如:不是事前挑一本書共讀,而是到獨立書店請讀者現場選書——這是想以選書連結自我探索、創造場域與未知相遇;而每本書只讀20分鐘的規劃則是想卸下大家對「讀」書的壓力。她溫柔地提醒:「其實一本書,你不一定要讀完,一句話的啟發就有意義。」陳蕙慧也連結到先前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宋怡慧老師曾對她發問:「我所有的學生都對『愛』這個主題有興趣,但《愛的藝術》看不懂,怎麼辦?」陳蕙慧接著回應:「就讓他翻一翻,翻到哪一個金句打動他,記得那句就好。其實真的看不懂就跳過去,沒有人規定你現在要看懂,可能十年之後就會看懂。」許多書籍確實需要時間發酵,這也接續到下個討論主題——哪些書曾為李惠貞人生的上半場帶來啟迪?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