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獨厚心得

臺灣視角的《區判》

  • 字級

 「經典」的反思性的閱讀
 
  是的,《區判》一書早已為學術界所熟捻,但是閱讀此書所能帶給我們啟發的意義卻永遠是新鮮的,也永遠是創新的!前述此中譯本以反思性的方式翻譯,也邀請讀者以反思性自身社會的方法閱讀這本書,而非只是所謂理論的應用。所謂反思性閱讀對我而言就是透過閱讀,不斷地去發現自身社會本身的新問題,或從中獲得新的觀點看待舊的問題。若是著眼於自身所處的社會,那麼《區判》書中所揭示的法國70年代社會,就不再是,也不該以普世標準的理論架構閱讀,而是一個啟發性的對照。因為臺灣社會肯定不是那樣,但像書中所說的卻又更能幫我們了解當前的社會狀況。這就是我所謂反思性的閱讀!它不再是傳統對神聖「經典」閱讀的意義,一種學界對某個歐陸當代思想家詮釋權壟斷的爭奪戰(「某某人」經典讀書會)。因為這種閱讀不在乎你讀懂了多少嗎?更看重你從中獲得什麼?獲得多少啟發?
 
  所有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在於讀者的「閱讀」,尤其是社會科學經典更需要讀者與時並進的閱讀。最經典的社會科學作品永遠能讓它的不同時代讀者點頭稱是的贊同,也必然更多的時候搖頭不以為然地說不盡然如此。因為有些問題乃作者針對其所處社會脈絡與經驗而發,有些問題則直指我們生存社會的共同問題。因此,點頭之處,不必竊喜其相同,但搖頭之處更能發人深省,思考我們所處社會的狀況。就在這不斷地點頭與搖頭之間,經典的閱讀不在於因為它是經典,而是借助閱讀經典來更了解我們自己,借助於像《區判》這樣對法國70年代經濟的社會學研究,來了解我們所處的當下社會。於是,閱讀布赫迪厄的《區判》能夠給我們臺灣社會什麼反身性的問題?以下筆者分享幾點閱讀此書後,對我們所處臺灣社會的探索性反思。

  首先是文化貴族的問題。就像所將此書視為社會理論閱讀一樣,若問臺灣有沒有「文化貴族」的問題?當然會獲得布氏階級的文化複製論不適用的結論,因為臺灣沒有貴族,當然就沒有文化貴族!真的如此嗎?當然這是一個「假問題」,假問題的作用是作為一個虛晃的靶子,它幫助我們去釐清或去發覺對我們社會的提問,譬如說,臺灣文化菁英的社會形構及其歷史變遷是如何?於是,前述文化貴族的問題就像射出去第一支測試的箭,在研究上不一定能夠正中紅心,但可以幫助我們調整目標,即提出更合適於我們社會的問題。

  透過本書第一章諸多篇幅的對照閱讀,幫助我們去思考在臺灣社會文化菁英形成的歷史過程如何與布氏所言的布爾喬亞文化不同?以及此一歷史形構如何形塑我們當前的臺灣文化?對布赫迪厄而言,十九世紀的布爾喬亞階級是舊政權以降貴族文化繼承者,儘管這段時期有許多新的文化形式是因他們而創立的,包括像小說和戲劇,乃至於十九世紀古典音樂。作為社會上層的支配階級,布爾喬亞不只在定義上是持有資產和經濟能力的群體,也同時是持有主流文化資本的人。

  在法國社會以金錢和市場為主導的布爾喬亞文化一直是主流文化的代名詞,也是諸多學院派批評或前衛派創意發難時的攻詰對象。因此,布氏不斷強調上層階級的支配不只是經濟資本,而應考量從經濟、文化到教育和社會等資本的組合結構及其個人與集體軌跡的變化。因為,文化對他來說是法國上層階級再生產的手段及其可能的條件(conditionnement)。但是,這樣的觀點是否適用臺灣社會,的確值得商榷,可這已不重要。然而更重要的是藉此閱讀,我們對臺灣社會及其文化認識了什麼?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 顏擇雅帶你讀余英時作品

    「說起余英時,人文愛好者幾乎眾口一聲,說他很重要,文筆也好。有一點卻鮮少有人提及,就是他作品難易差距極大,許多作品也不是為一般大眾而寫。」余英時著作甚多,若是第一次讀其作品該從哪本開始,哪本又必讀不可錯過?

    1308 0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顏擇雅帶你讀余英時作品

「說起余英時,人文愛好者幾乎眾口一聲,說他很重要,文筆也好。有一點卻鮮少有人提及,就是他作品難易差距極大,許多作品也不是為一般大眾而寫。」余英時著作甚多,若是第一次讀其作品該從哪本開始,哪本又必讀不可錯過?

1308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