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閱讀特輯

【博客來大講堂】策展人張惠菁/人類世的生存書單──在這個擁擠又孤單的人類世,九個重要的閱讀面向

  • 字級

 
 在另一個人面前的我 


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往復書簡

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往復書簡

只是孩子

只是孩子




存在主義哲學家沙特的名言是:「他人即地獄。」不過我比較喜歡西蒙波娃式的想法——與他人互為主體。我們既是主體,也是客體,「我們是因著生命中遇見的其他人,才得以成為自己」。

有些書,會讓我們看到某個「特別的他人」——因為與對方互動,才出現的自己;因為是自己與對方,才能出現的對話。這樣的互為主體。
例如作者之間的對談或信件往返,如《川端康成  三島由紀夫  往復書簡》,和川上未映子、村上春樹的《貓頭鷹在黃昏飛翔》,都非常好看。

派蒂.史密斯《只是孩子》,懷念她的摯友、也是藝術家羅柏.梅普索普的回憶錄。血緣上最親近的親人,有時未必能互相理解,甚至有可能是我們花上一生去解的謎。這些謎、這些因為重要他人而開啟的思考,也會構成我們存在的重要部分,如村上春樹寫父親的《棄貓:關於父親,我想說的事》,西蒙波娃寫母親的《一場即為安詳的死亡》

棄貓 關於父親,我想說的事

棄貓 關於父親,我想說的事

一場極為安詳的死亡

一場極為安詳的死亡

貓頭鷹在黃昏飛翔 川上未映子V.S村上春樹訪談集

貓頭鷹在黃昏飛翔 川上未映子V.S村上春樹訪談集




 回到原點 
即使走得再遠,也有回到原點的需要。但是,原點是什麼?我們的原點在哪裡?有哪些書能帶我們回到原點?


大海之眼:Mata nu Wawa

大海之眼:Mata nu Wawa

為什麼孩子要上學

為什麼孩子要上學



夏曼.藍波安的回憶錄《大海之眼》,是一本我認為所有台灣讀者都應該讀的書。前幾年,蘋果創辦人賈伯斯的名言「Stay Hungry, Stay Foolish」在網路上被廣傳。夏曼.藍波安回憶並寫下他的旅程,他一路與文明馴化的力量相抵抗的經歷。在他年輕的時候,「飢餓」經常是真實的,而不只是隱喻。因此他在《大海之眼》中寫出的話,讀來比賈伯斯更加真實動人的——那只能來自與「飢餓」(或許既是飲食上的、也是文化的飢餓)終身共處的人:「我的幸福是,飢餓像是天空的眼睛日日夜夜陪伴我,如是我血液裡的基因,與我長相左右,不離也不失蹤。」

大江健三郎的《為什麼孩子要上學?》,封面文案說是最適合親子共讀的書。其實我覺得大人別急著叫孩子讀,我們都該好好讀讀。想一想其中提出的,我們如何理解世界,如何得到知識的問題。

一些經常被歸類為散文的作品,江鵝《俗女日常》、柯裕棻《洪荒三疊》、言叔夏《白馬走過天亮》、盛浩偉《名為我之物》,對日常的描寫,很奇異地,有時既及物,又抽離。有一種回到原點,卻不必沒有懷疑之感。這樣的作品,我也喜歡閱讀。

俗女日常

俗女日常

洪荒三疊

洪荒三疊

白馬走過天亮

白馬走過天亮

名為我之物

名為我之物

川本三郎《我愛過的那個時代》,寺山修司《我這個謎》都很好看。井上靖的《初始》、《我的母親手記》我也喜歡,不過似乎已經絕版。(編按:井上靖《初始》已絕版,《我的母親手記》2019年由木馬文化出版。)

艾瑞克.萊特《命若星塵》,一位終身思考公平正義的社會學家,在臨終病榻上的思索。喬治.歐威爾的《我為何寫作》,也是小說家回到原點,反省自身終極關懷的思索。德國律師作家席拉赫《一個明亮的人,如何能理解黑暗?》,收錄了48則雜文,有關法律、有關人生,非常有意思。王汎森老師的《思想是生活的一種方式》是他作為思想史學者,對「思想」在「生活」中的角色的探討,也很有意思。
 

我愛過的那個時代:當時,我們以為可以改變世界

我愛過的那個時代:當時,我們以為可以改變世界

我的母親手記

我的母親手記

我這個謎:寺山修司自傳抄

我這個謎:寺山修司自傳抄

我的母親手記

我的母親手記

命若星塵:這裡就是真實烏托邦,一位公共社會學家對於生與死的最後反思

命若星塵:這裡就是真實烏托邦,一位公共社會學家對於生與死的最後反思

我為何寫作(3版)

我為何寫作(3版)

一個明亮的人,如何能理解黑暗?:《罪行》德國律師的思索

一個明亮的人,如何能理解黑暗?:《罪行》德國律師的思索

思想是生活的一種方式:中國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精裝)

思想是生活的一種方式:中國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精裝)


作者簡介

台大歷史系畢業,英國愛丁堡大學歷史學碩士。1998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流浪在海綿城市》,其後陸續發表有小說集《惡寒》與《末日早晨》,及《閉上眼睛數到十》、《告別》、《你不相信的事》《給冥王星》《步行書》《雙城通訊》《比霧更深的地方》等作品集。

張惠菁的書寫有她獨樹一幟的人文深度。題材往往發自她對當代人類生存狀態微細而敏感、特殊的觀察。曾經學史、曾在博物館任職,以及在上海、北京生活工作的經歷,使得她文章中常見信手打開的時空跨度。2019年起進入出版行業,現為衛城出版、廣場出版總編輯。

【延伸閱讀】策展人陳蕙慧/一個人的人生馬拉松,文學是最好的助跑員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最後一頁
  10. 最新文章一覽

回文章列表

上下則文章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