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博客來選書

給大人的繪本-生而為人,恐懼很正常,但別為此憋屈了渴望──4月選書《小怪獸和雞皮疙瘩》

  • 字級

怕挨罵、怕打針、怕高、怕鬼、怕達不到期待,以上這些恐懼,你有嗎?

在《小怪獸和雞皮疙瘩》繪本中,這些全是裡頭的小怪獸們,擁有的恐懼。是的,你沒有看錯,即使是怪獸都會害怕,因為害怕本來就是世界上最正常的事,沒有誰是不會害怕的。

小怪獸和雞皮疙瘩:給大人、小孩面對不安的處方箋小怪獸和雞皮疙瘩:給大人、小孩面對不安的處方箋


 

【別為逃避恐懼,憋屈真的渴望】

有一隻頭上長了尖角的拉拉怪,他最怕黑了,半夜起床想尿尿,卻不敢走出去,覺得好像有黑影在走廊晃動。「太可怕了!好想逃走……」正當他這麼想的時候,他靈機一動:「不去上廁所,也沒關係吧!」於是他就躺回床上,不用再害怕了。

咦?這樣真的沒問題嗎?看到這裡你肯定會這樣想。為了逃避黑暗而憋尿,並沒有真正解決問題啊!生命中有多少次,我們都像這樣,為了逃避某一份恐懼,憋屈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渴望?

活著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因為生命中有許多令人害怕的事物,例如剛經歷過疫情的我們,與生病與死亡的恐懼才擦肩而過;世界變化得太快,我們每天又要擔憂自己的腳步跟不上,會被狠狠地甩在後面。

這些恐懼就好像一支瘋狂掃地的掃把,我們只是地板上的一粒塵埃,一路被逼退到角落,最後只能貼在牆上動彈不得,再也沒有空間喘氣。

怕黑的拉拉怪,半夜想去上廁所,可是去廁所前要先經過又黑又長的走廊,怎麼辦呢?怕黑的拉拉怪,半夜想去上廁所,可是去廁所前要先經過又黑又長的走廊,怎麼辦呢?

【與恐懼聊天,看見背後他想說的話】

可是你來到這個世界的目的,難道就是為了被恐懼逼到一個小角落,每天戰戰兢兢嗎?還是你願意為了完成想做的事,去試著與這些恐懼交朋友呢?

在《小怪獸和雞皮疙瘩》的故事中,小怪獸們一個一個說出了自己的恐懼,這時「雞皮疙瘩國王」現身了,告訴他們其實恐懼的存在,是為了:「告訴你哪裡有危險,保護你不受到傷害。」

當恐懼出現時,你可以停下來跟他說話,問問他:「你是從哪裡來的?我的第一份恐懼源自哪裡?」或是問問他:「你為什麼出現了?你想保護我免於什麼樣的傷害呢?這個傷害真的會發生嗎?現在的我真的承受不起嗎?」

比如你很害怕上台說話,你就可以問自己:「我是因為怕被同學取笑嗎?我以前是不是有不好的經驗?現在的我是不是其實已經不一樣了?如果我想要更從容自在說話,我可以做些什麼練習?」

不要把關注焦點放在恐懼,因為那會讓人產生「恐懼長得好大好大」的錯覺,你與恐懼是平行的,甚至他是比你小的,因為他源自於你的內心,再怎麼樣都不可能超越你。

當你願意直視恐懼,不再逃避,就像玩123木頭人時,當你轉身面對的那一刻,恐懼就會僵直在原地,無法再進逼威脅你。

雞皮疙瘩國王現身,他告訴小怪獸們雞皮疙瘩出現的祕密。雞皮疙瘩國王現身,他告訴小怪獸們雞皮疙瘩出現的祕密。

【把恐懼說出口,找尋你的壯膽夥伴】

你也可以像書中的小怪獸一樣,與朋友聊聊自己的害怕。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是在孤獨承受的,當一說出口,反而能發現許多人和你一樣,大家有了共鳴,就能一起討論解決方案,獲得許多力量。

比如:「今天上課教得好難,我一個字都聽不懂,害怕自己跟不上。」「我擔心無法勝任這個任務,會辜負同事對我的信任。」「我好怕自己找不到真正想做的事,虛耗了我的一生。」這些句子,我相信隨便說出口,都可以找到一大群共鳴的人。

所以你從來不是自己一個人,躲在黑暗的小角落,當你願意承認自己的害怕,或許你會發現,這個角落塞滿了好多人啊!我們搞不好可以成群結隊去上廁所啊,這樣就不用再害怕黑影了!或是知道了有這麼多正在害怕的人後,你願意當起第一個突破的人,去幫忙開創探路,因為你深知當你成功後,好多人也會因此得救。

但這一切都要從你願意看見害怕,並且說出口開始。真正害怕時,在小角落逃避一下,休息一下,都是沒關係的。不過當你再也受不了這樣的自己,想要自在行動時,就開始與雞皮疙瘩聊聊天,或是找尋你的小怪獸夥伴吧!

世界上有好多讓人害怕的東西,你找到可以陪你壯膽的小怪獸夥伴了嗎?世界上有好多讓人害怕的東西,你找到可以陪你壯膽的小怪獸夥伴了嗎?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孩子的房間是「他的」房間

    「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 他們是藉你們而來,卻不是從你們而來,他們雖和你們同在,卻不屬於你們。」──紀伯倫,《先知》 爸媽在跟孩子溝通時,是否也無意識的把孩子當成自己的「所有物」?這幾篇文章推薦給控制狂爸媽。

    5600 1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孩子的房間是「他的」房間

「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 他們是藉你們而來,卻不是從你們而來,他們雖和你們同在,卻不屬於你們。」──紀伯倫,《先知》 爸媽在跟孩子溝通時,是否也無意識的把孩子當成自己的「所有物」?這幾篇文章推薦給控制狂爸媽。

560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