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者與流亡者的轉譯,台語中也有中南美洲語?!
郭忠豪 一開始提到您研究隋唐的長安城,那時候有一定比例的胡人,如果是不同的官員,或者從西域進來,不曉得之間會不會有一些翻譯者?在中南美洲文明發展的過程有沒有類似的狀況?
馬雅人 我想這個一定是一個共通的狀況,無論在馬雅,或者西班牙人剛開始來到中美洲,開始跟阿茲特克人交流的過程之中,其實也需要一個語言的轉換者。最經典的故事,就是西班牙人在殖民加勒比海群島的時候,需要跟泰諾人交流,所以有一些跟泰諾語有關的字,就衍生到西班牙文裡面。
西班牙人第一個在中美洲大陸上的殖民地,大家可能以為在墨西哥,但其實在巴拿馬。巴拿馬有個達里恩殖民地(The Darien Colony),後來殖民地有一群人,想要坐船到聖地牙哥,中途遇到風暴,然後在美利達(Merida)的外海觸礁,他們駕著小船一路漂流到坎昆(Cancun),有兩個男的活了下來。其中一個人變成奴隸。另外一個人變成將軍,當地的酋長非常賞識他,就把女兒嫁給他。後來這兩個男人都學會了馬雅語。
當時西班牙人到猶加敦半島正式開始探險,也攻擊了幾個馬雅村落。馬雅村落的酋長,就把一些女生送給西班牙人當奴隸。那個西班牙的殖民者叫做科爾特斯(Cortés),很有名,因為他最後摧毀了阿茲特克帝國。當時他發現奴隸當中有一個女生來自遠方的一個強大帝國,他那時還不知道有阿茲特克帝國的存在,覺得這個女生可能會有用處。這個女生叫做瑪琳切(La Malinche)。
再加上他們先前航行的時候,遇到那兩個漂流到馬雅部落的男人。當奴隸的跟著軍隊回去。另外一個當將軍的,變成馬雅村落的領主。那個在馬雅部落當奴隸的男人建構了一個翻譯系統:遇到阿茲特克人的時候,阿茲特克人與瑪琳切講阿茲特克語,她翻成馬雅語給逃出來的西班牙人聽,然後那個西班牙人再翻成西班牙語。
阿茲特克與西班牙聯軍的最後一場大戰Battle of Otumba。圖:Wiki
郭忠豪 學術上有一個很有名的概念「接觸地帶」(Contact Zone)。不同的文明、文化之間接觸的地帶,都會產生非常多有趣的故事。其實講到語言學,我們知道菲律賓的名稱由來,跟西班牙菲利浦二世(Felipe II de España/Philip II of Spain)有很大的關係。所以,其實全球化從大航海時代就開始,過程中文化之間的交換、融合都有著很大的關係。
馬雅人 像我們之前都開玩笑說,菲律賓本身也是新西班牙(Virreinato de Nueva España)的一部分,菲律賓的都督府曾經攻陷基隆,所以基隆在某個時間也是新西班牙的一部分。大家都是馬雅帝國與阿茲特克帝國的一部份(笑)。
郭忠豪 講到這個,其實很有趣,在台語之中,也可以從語言了解外來文化。譬如說台語裡面講玉米,叫蕃麥,還有蕃薯。這個「蕃」字,就我所知代表「從海上來」。如果是「從陸地來」,叫做「胡」,比如胡瓜、胡豆、胡麻。
像馬雅人老師研究隋唐長安,那時候有很多植物、農作物,其實都是從西域、中亞那邊進來。如果從海上、中南美洲進到台灣,基本上都會用蕃,比如蕃仔椒就是辣椒。蕃鴨應該也是,因為台灣早期可能沒有那麼多鴨,或是野生種不一樣。
馬雅人 過去在台灣,有一些人會用「蕃銀」,在原住民的考古裡面,也都會挖到。上面就有墨西哥的老鷹國徽,蠻有趣的,這是一個大航海時代的傳播。
郭忠豪 除了番薯、蕃麥、蕃仔椒這三個蕃以外,還有沒有其他食物是有蕃字的?
馬雅人 蕃茄。蕃茄的英文Tomato,其實是阿茲特克語。
郭忠豪 如果大家想要瞭解馬雅文化,除了您的《馬雅大使 on line》以外,在台灣還有哪些管道?馬雅人 中美洲文化的書,我覺得國外的會比較清楚,也比較新。推薦兩本日本人的著作。第一本《漫畫圖解・不可思議的馬雅古文明(還有阿茲特克)》,作者蠻特別的,他原先的專業也不是研究中美洲古文化,但憑藉自己的努力,用繪畫的方式,引介了蠻多日本人的研究。因為日本人在中美洲研究領域是蠻重要的群體,甚至我在美國的同學都說,日本有一個考古學家在亞利桑那大學叫猪俣健(Inomata Takeshi),是當代最厲害的馬雅考古學家。還有另一本是《印加與西班牙的交錯》,可以理解整個印加帝國、南美洲跟墨西哥的交流。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