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獨厚心得

《說故事的人》是我自己最喜歡的作品

  • 字級

圖說:【說故事的人】為范琪斐製作、採訪圖說:【說故事的人】為范琪斐製作、採訪

說故事的人,在療傷的路上:十三組在家與國之間往復的真實故事

說故事的人,在療傷的路上:十三組在家與國之間往復的真實故事

我二○二一年最重要的成果,是做了Podcast「說故事的人」。因為我一直想講台灣的故事,所以錢的事,沒有想很多,這就是英文講的passion project吧?!我回來台灣以後,發現跟我想法一樣的朋友很多。當然,現在時代不一樣,自己發行行銷自己的作品,比以前容易太多。但在業界一、二十年,還有火花,要去做passion project才是不容易的地方。但這樣的作品,因為工法很成熟,常是餘韻十足。

  聽過《說故事的人》的朋友們應該馬上會注意到,我在Podcast說故事的方法跟在《TODAY看世界》或《寰宇漫遊》很不同,我常跟團隊講,我希望看《TODAY看世界》或《漫遊》的觀眾會把理性給我們,所以這兩個節目的資訊量會很充足,看完觀眾會說:「原來是這樣!」,但在《說故事的人》,我希望大家把「感性」的部分給我們,聽完後的感覺是:「啊~~~~~~~~」。

  但我說故事的方法真的蠻貴的,聽過的朋友應該可以感覺得出來,我們的整體製作很細膩,最後的混音還是在紐約做的。成本是高,但效果真的很好,我自己認為一點都不輸美國很成熟的Podcast節目的品質。

  對我來說,《說故事的人》是我做新聞三十多年來,我自己最最喜歡的作品。​

​  我一直自認是個適應力很強的人,尤其過去十年,我搬了四個都市,從繁華的紐約市, 搬到只有一萬人口的聖塔菲,再搬到又是大城市的洛杉磯。我總是可以很快的融入當地的生活,找到讓自己舒服自在的方式。但是四年前從洛杉磯搬台北時,是個很奇怪的經驗。我知道我是回家,但是,是真的回到台灣才知道,原來「回家」的感覺會這麼強烈。​

​  我常常覺得,好多好多人,不管是在台灣,還是在台灣以外,都不知道現在的台灣是個多特殊的地方,台灣人是個多特殊的群體;但同時我又覺得,好多人不知道,台灣人跟全世界其他地方的人又有多麼相像。​

​  《說故事的人》就是想把我在台灣遇到的人,把他們的故事紀錄下來。我希望我們能用這些人的臉譜,組成一個台灣的面貌。​

圖說:本書收錄30張插畫,記錄台灣眾生的臉譜與形貌。圖說:本書收錄30張插畫,記錄台灣眾生的臉譜與形貌。

  《說故事的人》是我寫給台灣的情書。

  既然是情書,就一定要寫得文情並茂。要寫得生動,要寫得感人,要寫得讓你一看,就覺得,是啊!​我小時候就是這樣啊,是啊!​我家隔壁的阿姨就是這樣啊,是啊,這就是台灣啊!​

​  在這塊土地上,我們怎麼生活、怎麼思考、經歷了什麼?這些面向的問題,《說故事的人》在不同的受訪者身上感受到解答。

  ​《說故事的人》第一季講了十三組不同的人、不同立場的故事,讓有著精采故事、不被一般主流媒體青睞的人,有說出自己故事的管道。現在它正式以書的形式出版了。

  十三組故事由黑體重新編輯成書,加了許多受訪者的肖像插畫與我們當時的工作照片,故事排列的順序與Podcast略有不同,重新梳理了人在不同歷史時空的面貌與軌跡,也呈現出台灣這座承接這麼多故事的溫柔島嶼,由外而內的多層次風景:第一組故事先從我最熟悉的紐約講起,疫情改變了這座城市很多事情,而二○二一年五月台灣的防疫措施升級,對於這個故事切身的感觸增加了許多。幫傭的故事有兩個,分別從第一組故事的照顧老人,再到第二組故事的照顧小孩。後面接著的幾個故事是家庭內部發生的愛與傷害,再慢慢擴大到國家的白色恐怖。接著的好幾個故事,是人如何選擇從中國、西藏與香港離開家園的故事。然後還有兩個國際捐精者及其子嗣的精采故事,重新定義了我們對於家與國的想像。最後,以社子島當結尾,重回在地,既是一個休止符,也是一個起手勢。

圖說:范琪斐與社子島居民圖說:范琪斐與社子島居民

這些小人物、日常生活的故事,不希望讀者用理性來「判斷是非」,而是期待用心細細「體會」,不同人面對不同的人生,選擇了什麼樣的抉擇與立場。也許你會說這是別人的「故事」,但許多個故事串起來,這就是屬於「我們的故事」,用理解取代劃分你我,每個人的故事,都可能是你的故事!我們當代的故事,它不一定像童話有套路,卻無比真實。

  無數個人是「數字」,單一個人則是「故事」。在新聞報導裡,事件中的「人」只是個數字,但當鏡頭聚焦在個人,我們會感受到這個人的悲喜、感受他面臨選擇的取捨,感受一個活生生的人,面對生命而成就自己的「故事」。我們說一個個人的故事,累積起來,就是我們當代的面貌,也是《說故事的人》最感動、也最想留下的價值,留下台灣當代的故事。當代人的故事,就是未來人的珍貴史料。

  這個節目與這本書能紀錄台灣正在發生的事,你我身邊的人,在將來,也許會有人拿著我們的作品說,你知道嗎?台灣在那個時候,是這個樣子。本來做《說故事的人》我就是有私心的,我一直覺得我最好的學習方式就是去報導,因為要報導,就會很認真的去訪問一拖拉庫人,看一大堆資料,我真的很想多了解台灣、多了解這塊土地上生活的點點滴滴,更爽的是,還可以把感想分享給大家。也期待大家的好故事分享給我們,讓我們能繼續做第二季、第三季,很多很多季一直做下去!

圖說:范琪斐與陳欽生在景美人權園區圖說:范琪斐與陳欽生在景美人權園區

在過程中不斷與大家溝通節目的製作理念,一方面讓更多人「聽見」了屬於當代的故事,一方面感受到大家對於我們下一動的期待(也讓人發現其實我真的很會哭......)!坦白說,對我而言,「先做了再說」是我對《說故事的人》的初衷,先把節目做出來,如果它能感動夠多、跟我們一樣喜愛它的人,那們我們就有機會繼續做下去,做一個我喜歡、你喜歡,我們都喜歡且能在市場生存的作品,即使它不是那麼符合主流。

圖說:范琪斐與【說故事的人】團隊圖說:范琪斐與【說故事的人】團隊

  讓更多的好故事被聽見,是這節目的核心,你對《說故事的人》的支持,能讓更多懷抱著故事的人,有機會說出他們的故事,讓這些人的故事好好訴說,就有更多的人有機會被理解!​

​  我深深相信我們值得一個能跨立場、相互溝通、尊重的社會!

作者簡介

  資深媒體人,長期觀察台美兩地文化差異。東吳大學法律學系畢業,紐約大學媒體生態學碩士肄業。曾任中天、TVBS、三立駐美特派,寰宇新聞台《范琪斐的寰宇漫遊》主持人。長住美國紐約二十多年,2018年返回台灣定居。現為Line《范琪斐的TODAY看世界》國際新聞短評主持人。著有《買槍,養馬,呼大麻:范琪斐的美國時間》。2019年11月起為網路平台LINE TODAY上製作國際新聞節目《TODAY看世界》,並有網路節目《斐姨所思》談國際新聞,2021年錄製Podcast《說故事的人》節目,是由范琪斐、林瑞珠、陳彥豪共同策劃,范琪斐的美國時間與實在影像共同製作,百靈果News協同製作,本書《說故事的人,在療傷的路上》為第一季的內容集結。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顏擇雅導讀精選:書好看,導讀也好好看

從張愛玲到哈金,再到余英時,看顏擇雅如何用其獨特觀點看大師作品。

1346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