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黃麗如|玩真的

【黃麗如專欄|玩真的】200年前探險家就預告,這個夏天會很熱

  • 字級



雖然知道這個夏天特別熱,也知道已經離「暑假」這種夢幻長假很遠很遠了,但出於暑期一定要出遊的生理反應(求學時代內建的生理時鐘到現在仍持續),還是計劃頂著烈日出門。

或許因為我是夏天出生的人,熱愛豔陽天,但看到很多地方的氣溫屢創新高,還是會有點心驚。七月初,到台東朋友山坡上可以看海的房子小住幾天、拍下很藍的太平洋。我把照片傳給台北友人,友人直覺的反應竟然不是讚嘆魔幻的「台東藍」,而是說:「熱爆了吧!」

其實,並不熱。來自都蘭山的風從後方襲來,眼前則是太平洋的風徐徐吹來,空氣是流動且清涼的。在這個架高且以貨櫃為主體的房子,沒有冷氣,也不需要冷氣,這是跟自然共生的房子,房子的每個方位都是落地窗,不是看山就是看海,要不然就是看樹。當被大自然擁抱時,只有沁涼。

坐擁自然好宅的朋友說:「最重要的是後面那棵大樹啊,有樹蔭的房子一定會涼。」聽起來很八股的「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道理,在這個時候特別能體會。很多想來東海岸定居的人,買了地之後就開始整地砍樹、打造心目中的水泥豪宅,殊不知在這塊土地上最珍貴的樹被拔除後,土地就喪失靈魂、房子少了可以調節溫度的利器。

夏天就是要去海邊,感謝友人擁有和自然清涼對話的好宅,在樹蔭下可以舒服的看海。(攝影 / 黃麗如)


同樣也是住在東海岸旁的花蓮友人,總愛跟我說晚上睡覺時有多涼多涼,他的海濱小屋也是樹林圍繞,大自然是最完美的溫控。不過,他家附近有棵大樹最近被新購地的地主砍掉了,他不解地說:「樹要長很久才能長得那麼高那麼大,重點是樹可以帶來清涼的空氣。如果搬來這裡不打算跟大自然共存,那為何要搬來呢?」

人總是想在喜歡的地方蓋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房子,但心目中的房子,不見得可以跟自然共存。因為怕蟲怕落葉,就把樹砍了;怕不安全於是把牆築得又厚又高;一旦不透風,就會打算裝冷氣。冷氣讓室內的房子涼了,可是排放的熱氣讓室外的植物受苦。移居者最初是被山海吸引而想定居,最後山海都在冷氣房外,吹不到山風也吸不到海風。

為了找尋涼意,上山避暑是夏季旅行的選擇之一。在台北飆到38度的時候,我在北橫的明池,住的小木屋沒有冷氣,晚上還得蓋厚被子睡覺。高海拔擺脫燠熱,身體立刻躍進不同氣候帶。既然此刻無法立刻去遠方,那就往高處,登高讓人務實的離開同溫層、視野煥然一新。這時候會慶幸自己置身於台灣,可以在很短的交通時間裡,隨意換季,要呼吸20度以下的空氣,就往山上走;要熱帶氣息,平地處處是熱帶。在棲蘭神木園健行時,想起了被達爾文稱為「最偉大的科學旅行家」的洪堡德,他在初次攀登厄瓜多海拔6268公尺高的欽波拉索山的時候提到:「整個過程就像一趟橫跨赤道和南北極的植物學之旅。」不同海拔呈現不同植被、不同的植物面貌,在洪堡德的眼裡,大自然是一個活的整體,且彼此連結。

海拔超過一千公尺的明池,是夏日避暑好去處。(攝影 / 黃麗如)

夏日往山上走可以呼吸到涼涼的空氣,但也要有心理準備,此時山上很多人。(攝影 / 黃麗如)


造訪過南美洲的人,都會聽過洪堡德的名字。在秘魯旅行時看到的企鵝就是洪堡企鵝;在加拉巴哥浮潛時,溫暖的海水裡突然有一處非常冰涼,潛導說這就是洪堡涼流……。對當時的我來說,洪堡德就是一個發現者,我並沒有特別研究這號人物。直到這個很熱的七月,我把買了很久的博物學家的自然創世紀翻開來細讀,立刻掉入洪堡德迷人的世界。

整本書以書信、文件、手稿、珍貴的繪圖活靈活現的呈現洪堡德的自然觀與影響力,精讀這本書我才知道,原來帶領拉丁美洲脫離西班牙殖民的玻利瓦(Simón Bolívar, 1783-1830)是深受洪堡德理念的影響與鼓舞,才決定走上革命之途洪堡德的自然觀察理論,更深刻的影響了達爾文。造就洪堡德世界觀最關鍵的旅程,就是他二十多歲那趟南美洲之旅,在旅程中他感受到「自然在每個地方都用同樣的聲音對人類說話,聲音是靈魂所熟悉的。」他甚至說,「比起世上任何地方,大自然在南美洲更強而有力的展現其自然連結。」讀到這句話,我想立刻啟程再訪南美洲,去聽清楚大自然的聲音。

博物學家洪堡德(Alexander Von Humboldt, 1769-1859)。(圖/wiki)

博物學家的自然創世紀:洪堡德織起「生命之網」,重新創造我們眼前的世界【自然與人文新經典】

博物學家的自然創世紀:洪堡德織起「生命之網」,重新創造我們眼前的世界【自然與人文新經典】

The Adventures of Alexander Von Humboldt

《博物學家的自然創世紀》作者、歷史學家安德列雅・沃爾芙(Andrea Wulf)另有繪本《洪堡德的冒險》,描繪他年輕時在拉丁美洲為期5年的探索

《博物學家的自然創世紀》中呈現洪堡德的手稿與繪圖等珍貴資料。(圖/《博物學家的自然創世紀》內頁)


洪堡德的美洲之旅路線,1799-1804年。(圖/《博物學家的自然創世紀》內頁)


在兩百多年前的拉丁美洲旅程中,洪堡德發現,自然的連結很容易被人類切斷甚至破壞,他對西班牙殖民者一直逼墨西哥人挖礦感到無奈,明明這片土地栽植農作可以讓人民富饒,但殖民者卻要挖礦,把當地人送入險境,他感嘆的說:「曾經肥沃的土地,因為不斷過度開發而變得貧脊。」當地人還告訴他:「土地的乾燥程度隨著古老樹叢被清除而增加。」走訪古巴的時候,他也觀察到甘蔗園無所不在,他寫道:「走到哪裡都看到經濟作物取代提供營養的蔬菜。兩百多年前,他就清楚地提醒世人:人的作為會帶來的氣候變遷與環境變化。當森林被破壞,泉水不是枯竭就是不再豐沛,因而導致土壤乾燥無法蓄水,只要遭逢大雨,就會洪水氾濫……這樣的景象,其實在近十年反覆上演。

熱浪、森林野火蔓延、超乎想像的暴雨、不尋常的酷寒……過去課堂裡的氣候變遷在這幾年已經具體的在我們日常生活裡發酵。我們不用去南極北極目睹冰河消融,就知道地球正在發燒,過去覺得不可思議的字眼如「氣候難民」,現在成了真實。因為外在環境變動劇烈,逼著人類只好躲在室內,升級室內的冷氣暖氣等溫控裝置。人類越想控制自然,自然益加反撲,這般對立只會兩敗俱傷。近三年的新冠病毒加上氣候變異,不禁讓人納悶人類已非適合存活在地球的物種。

以目前的處境看來,我們還是要活下去,我們還是要旅行。如果這個夏天沒有冷氣你也是可以存活,這意味著你生活的環境受到祝福,好好疼惜這樣的環境,呼吸自然的空氣。而我的夏日旅行計劃很小也很大,就是去不用吹冷氣的地方,呼吸天然的空氣。曾幾何時,要呼吸天然的空氣都成了奢求?兩百多年前,洪堡德就揭示了氣候變遷對人類的影響,但比起專家對環境變異的警告,人類還是對挖鑽石挖石油比植林來得有興趣,兩百多年來皆如此。至於人類在地球能不能再住下去?就看誰能耐得住極熱與極寒。


棲蘭神木園有多棵千年神木,各有不同的姿態和與天地共生的經歷。(攝影 / 黃麗如)


作者簡介

資深旅遊寫手。信某香港神婆看著命盤所云:「想要,就可以立刻擁有。」而忽略其他警語。
著有《酒途的告白》《極南》《醒來,在地球的一個角落》《酒途的告白2:喝到世界的盡頭》。 最新作品為《呼吸南極》(與鄭有利合著)。

個人部落格:享樂遊牧民族
Fb:享樂遊牧民族

✎作家金句:「旅行的價值自己最懂,無需旁人碎嘴。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中秋特輯│三天不出門提案

不想人擠人,又怕疫情風險,不如在家待三天,三天時間你可以做這些事,假期一樣充實!

81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