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詹凱婷│獨步文化編輯
每個人都獨一無二、如此「特別」,為什麼你們成為「群體」,我卻在「你們」之外?如果大家的「特別」可以互相包容,為什麼我的「特別」被排除在外?
這是縈繞在《二木老師》一書中,十六歲少年田井中廣一的疑問。每個人都獨一無二、如此「特別」,為什麼你們成為「群體」,我卻在「你們」之外?如果大家的「特別」可以互相包容,為什麼我的「特別」被排除在外?
自己一定是掉到地球的外星人,因為除了親人,眾人都把自己排除在「正確群體」之外。大人說自己「奇怪」,同輩說自己「怪胎」,在上課一被點到說話,馬上會被旁人揶揄,擺出「這個人愛出風頭,自命不凡,真噁心」的態度。然而,對田井中來講,他是在「做自己」、說出「真實感受」,明明大人都鼓勵孩子「做自己」,為什麼自己貫徹這份期盼,結果卻是受人厭惡唾棄?
做一樣的事,我被討厭,是不是我有「問題」?我是異常者,其他人是「正常的人」,我要繼續「做自己」,還是「抹消自我」來加入群體?
日本作家夏木志朋,在《二木老師》這部日本青春文學中,提出這項命題──社會期待我們「做自己」,但代價是「孤獨」、「排擠」時該如何自處?人類社會仰賴「群體互助」,然而「做自己」要有承擔孤獨的力量。
作家安排一個「特別」的成人──二木良平,為少年指引方向。他是貨真價實「有問題」的「異常者」,是個會被「社會排除在外」的人,然而,他卻如同大型草食動物般徹底融入群體,受人喜歡,作家描述:每個學生都與他的「身體距離」很近,和受到排擠的少年相反。
「無法決定融入群體還是選擇孤獨的孩子」及「決定徹底孤獨卻在群體如魚得水的大人」兩個角色在作家巧思下,用十分針鋒相對的構圖邂逅,他們彼此攻訐、理念互斥,卻逐漸摸索出特別的「生存」道路。
既能夠「保有真實自我」,又可以「融入群體」的方式,究竟是什麼?在故事最後,作家提出最終答案,那是溫柔且令人動容的解答,而這一對特別的師生,終於各自抵達人生的嶄新階段,之後將是什麼模樣?讀完後,那想必會是一個令人在意得忍不住自己動筆描繪的未來。
延伸閱讀
1.【高中生讀什麼✈】瓢蟲飛到哪裡愛情就在哪裡?──《昆蟲觀察入門》圖解百科
2.【高中生讀什麼✈ 】即便生命消逝,留在我們心底的每一個瞬間也永不褪色
3.關心動物議題又累又麻煩,為什麼還要繼續?──專訪《就算牠沒有臉》黃宗慧、黃宗潔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