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青春漾觀點

【致創作新鮮人彩蛋篇】張亦絢答讀者:妳/你是全世界力氣最大的,妳/你什麼都能克服

  • 字級

 

 我小時候聽過一個「謠言」,說人類智力的巔峰在二十三歲,所以在那前後就覺得要把握我的黃金期。畢竟那時我預測不出以後的「智力」。儘管現在回顧,我不覺得我二十三歲的頭腦非常好。但當時,就是「被騙了」。我表妹三歲時告訴我,她是全世界力氣最大的——我聽了一整個無言,可是「盲目的信心」用在創作上並不壞。——既然創作並不是壞事,先有「我是女王」或「我好強」這種「虛構能力」,並不會太無恥。在之後,女王就會想,女王該做與不該做的。比如是女王就該讀完十本書或深深思考,而不是去做有失女王身分的事。以此類推。

  妳(?)的問題特別有意義,是我想以過來人身份稍作提醒的:三十歲以前交出成績,固然有點心照不宣,但「三十歲之前」,存在某些客觀的不利因素。這段時間是從未成年到成年的劇烈轉換,要處理非常多「自我定位」的難題,經濟或感情獨立,都很耗心力。這類人生課題不處理,對寫作一樣很傷。所以「三十歲之前的課題」,或許是找出文學與所有面向的平衡。

要寫,不然鍛鍊不到平衡,但也不要只有「寫」,那也無平衡可言。

再來,「年輕是否好小好有限」?丹麥作家丹妮生(Dinesen,她在不同語系用的名字不同,台灣有時用白烈森。我不太喜歡電影《遠離非洲》,但電影即以她生平為本。)說:「所有的悲傷都可以被忍受,只要你將它們放入一個故事當中。」我會改寫這句話送給感覺到「有限」的寫作者:「所有的『有限』都可以被忍受,只要你將它們放入一個故事當中。

在文學競技(具體來說就是文學獎)中,我觀察到偶爾有「不夠回應青春」的現象。在某次複審,我曾圈選某個如妳所言,「小小的,非常年輕人」的作品,其他評審也有讚許,只是附上「但太青春」的保留意見。有人道:「如果這篇能獲獎,那就太意外了。」我說「我也覺得」,但還是「該選」。因為作品只是題材不易被青睞,其他並未輸人。最後果然「敗選」,但其中一個決審評審給了有深刻文學底蘊的佳評(請接受我在遠方的深深一揖)——我希望作者有受到鼓勵。如果注意決審評語,這事就是正開始有轉機,如果只注意得獎與否,那就會擔心負面的循環。因為「越是沒有可見性,越是不容易知道價值或(技巧或其他)問題所在」。

 「憂國憂民不憂青春」,這是(台灣)還待決的文學史問題。(看看太宰治或ㄧ葉!他們甚至小到我們想像不到的小!《正義與微笑》就是「一個男孩開始是笨蛋,最後變得稍微不那麼笨。」<比肩>是「一個女孩一開始只有一點點不幸,最後變得更加不幸」。)即使文學也難免不自覺的偏見。然而,如果有人對此敏感,我會想說:「別走開,留下來一起努力。」

因為我沒看過作品,不能判斷提問者是「沒有得到足夠的回應」或「真有改善的必要」。《被隱形的女性》中有段話:「......當挪威作家卡爾......(台灣有出版他的《我的奮鬥》)以自身為主題,寫了長達六冊的自傳,《紐約客》雜誌還讚揚他寫出了『人們共同的焦慮』。」我認為《紐約客》並沒有錯,但諷刺《紐約客》的話也有提醒作用——如果其他身份與性別的人,有像卡爾同樣貢獻時,請大家檢驗一下,自己是否雙標。

我「以前也會這樣嗎?」「應該也會」——但我通常會「有兩三個東西一起在腦中進行」,有時就會先放棄一些,先完成「比較合得來的」,那曾放棄的,幾年後有時就會「親切可愛地」回來——「荷包蛋煎五分鐘,牛腩燉兩小時」——妳年輕,比較難有「時間上的比較尺度」:妳的某些戀人還在海上,妳不知道他或她將會還鄉。

如果以對待荷包蛋的心情對待牛腩,可能會發瘋。但我也不是說年輕只該煎荷包蛋,在牛腩好了之前,水果拼盤或是布丁也不錯。為什麼大家都那麼想「克服什麼」呢?我的回答就是:「妳是全世界力氣最大的。妳什麼都能克服。」我是寫小說的,我的專長就在「從不好好回答問題」。這對我有幫助,希望也對大家有幫助。



 延伸閱讀  

1.【致創作新鮮人寫作備忘錄】張亦絢:小說是「語言」的見證而非「事件」的見證
2.【致創作新鮮人寫作備忘錄】江鵝:寫作只對自己交待,也必須對自己交待
3.【致創作新鮮人寫作備忘錄】宋尚緯:可以因為恨這個世界而寫詩,不要因為寫詩而恨這個世界
4.【致創作新鮮人寫作備忘錄】陳雋弘:詩和音樂很像,好像說了很多事,卻又什麼都沒有說
5.【致創作新鮮人寫作備忘錄】張西:小說像血液,血液在皮膚之下,平時看不見,但佈滿全身



 

上下則文章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