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獎以後,然後呢?對創作新鮮人來說,文學獎得獎究竟是肯定的開始?還是作繭自縛的魔咒?青春大作家首度與聯合文學雜誌、高雄青年文學獎合作,除了作品欣賞亦邀請年輕得獎人談創作心路歷程。
2021高雄青年文學獎,即日起至9/30(四)止,總獎金35萬元。本屆主題「異質邊界──創作的想像空間」,希望青年們以書寫的力量,共同抵禦疫情、復甦被衝擊的日常。參賽類組有新詩、散文、短篇小說、圖像文學。
青春大作家 ╳ 高雄青年文學獎╳ 2020新詩首獎作品
阿嬤從不撕日曆
文/陳靖維|中國南京大學漢語文學系
阿嬤從不撕日曆
厚厚一疊舊日子
吊晾在電視櫃旁曬不到陽光的牆面上
任由寂寞風乾
阿嬤從不撕日曆
據說是從某年驚蟄開始
新生的羽翅破繭了
阿嬤的青春卻躲進了岩縫
不再高歌
洗下碎花胭脂的年華成一坯沃泥
以曾經的夢想培育下一株夢想
那些掌心中呵護的歲歲年年啊
只願你的每天都豐熟似芒種
阿嬤從不撕日曆
或許她的日子早就收起了步伐
在過去生根
才有足夠的力氣托起所有人的未來
厚厚一疊的前半生
在偶有孤寂的老宅中
在時光的頁與頁間
捻數自己
獲獎專訪╳獻給家園的往復書簡
採訪撰文/曾貴麟
收到109年高雄青年文學獎的得獎稿件時,對於19-30歲組的新詩首獎<阿嬤從不撕日曆>印象深刻,跨越了心智年齡的限制,擷取生活無處不在的細節與徵兆,年輕創作者開起心靈的跋涉,揣摩他者的生命歷史,詩作中建構中一個模糊卻有餘溫的輪廓,描述一位為家庭奉獻畢生的阿嬤。這並非20歲的少年所能經歷,但透過文學的觀象鏡,以個人為主體迎向他者,除了敏銳的洞悉力之外,需更投諸更多關懷,揮灑詩作的筆尖能夠傳聲,影響讀者的心靈處境,而藉由這位少年的臨摹,窺見了蒼蒼面容下飽滿的愛。
得獎自介與感言文字之間,不難發現作者陳靖維熱愛古典文學,將自己比喻成背駝唐詩宋詞的瘦馬,更引述了大詩人瘂弦<如歌的行板>的詩句「而既被目為一條河總得流下去」,強調文學是眾人思懷的匯聚,超齡的知悉,文學是擴張,而非限縮個人,搭配詩作流露的人文關懷,可以感受到他對於文學的理想與熱忱。
訪談開始時,一個略顯青澀但穩重的聲音,從話筒另一端傳遞而來,從我羅列的提問中,少年緩緩道出他所憧憬的創作。
「作品以阿嬤為主題,做了相當精細的描寫,請問是否想起哪段回憶,激發你創作出此篇作品呢?」我問。
陳靖維表示,每次回甲仙的老家,阿嬤溫暖的待人總令他難以忘懷,毫無保留的呵護,使他每次歸返都充滿能量,更有決心遠赴對岸南京大學就學。某次回老家,發現日曆許久未撕,與阿嬤的身影相互印襯,突然一個念頭閃過,他將畫面拍了下來,這張照片成為這首詩作的起點,創作時,他反覆看著那張照片,詢問了家人阿嬤的往日點滴,慢慢拼湊出他未曾親眼見證的━阿嬤的漫漫青春。
我接著問到,詩作從「不撕日曆」這個細微的習慣進行發想,開頭首段「阿嬤從不撕日曆/厚厚一疊舊日子/吊晾在電視櫃旁曬不到陽光的牆面上/任由寂寞風乾」,從具象的日曆、電視櫃和牆面等意象,延展出細微的觸發,聯想到阿嬤獨自守在老宅的心境,虛實交錯的筆法,彷彿是從日常的靜物畫裡,觀看人物未說出口的心境。
陳靖維的創作將生活細節加以感性地轉化。我想知道透過文學,是否有改變看待事物與情感的觀點呢?他又是如何看待新詩這個文體?
他認為在眾多文類當中,詩留有的空隙最大,如同一個簍空的骨架,可以填放意象與情感,創作與讀者各自享有多重的解釋空間,他談到在南京那段時間,終於看到古詩裡寫到的秦淮河,從文本中橫跨到現實,江河當真出現在眼前時,他腦中也開始構建自己所感懷的秦淮河,詩藝是意義的轉譯與重組。「秦淮河」可代換成日常裡的各個微物,在詩人筆下,都能產生不同的解釋符碼,陳靖維也帶著觀察入微的詩眼,將生活的片段風景納入題材。
<阿嬤從不撕日曆>詩作以日曆為核心意象,搭配阿嬤務農人家的背景,為還原人物的情境,從農人視角看待時間,調度了傳統節氣作補充,陳靖維特地查了相關資料,寫出「阿嬤從不撕日曆/據說是從驚蟄開始/新生的羽翅破繭了/阿嬤的青春卻躲進了岩縫/不再高歌」,象徵阿嬤年輕歲月綻放時,將自己最好的時光奉獻給家庭,不問辛勞、不求回報;再來有「洗下碎花胭脂的年華成一坯沃泥/以曾經的夢想培育下一株夢想/那些掌心呵護的歲歲年年啊,只願你的每天都豐熟似的芒種」,作者在詩中反思,回應阿嬤逝去的光陰,此時的阿嬤不只是自身的親族,更指涉成每一位為親情奉獻的形象,節氣象徵著自然運作的時辰,也呼應著阿嬤生命的階段變化。
重讀詩篇,這已是陳靖維一年前的作品,這段時間裡他持續創作,試著將中文系所學的中西方思想結合,以詩意關注更多生活甚至社會的種種面向。喜歡的詩人有商禽和周夢蝶,都擅於運用古典意象,形塑成具有個人風格的話語,他期許自己不能停筆,持續拓展自身的眼界。
文學也是陳靖維重要的精神支柱,陪伴他度過離鄉背井的第一年,跨海遠赴異鄉,需要適應不同的文化背景,當時的他時常感到疲憊,好在閱讀和書寫撫慰他的念想,他時常想到旗津的海洋,透過文字,想起在甲仙鄉間的生活感。因為疫情關係,他離開校園,回到熟悉的高雄生活,這次回返使他更加仔細地發現城市的不同之處,新建了哪間大廈,少了哪棟老宅,想必都能成為他日後書寫的題材。
訪談的尾聲,我問他這篇作品得獎發表後,家人有沒有回應他印象深刻的心得分享呢?
沉思片刻後,他和我分享頒獎典禮發生的事。當時陳靖維人在南京就學,無法親自參與授獎,由母親代為領獎,母親看完作品後,打電話給身在異鄉的他,表達深刻的感動,即使寫的是阿嬤而非自己,但如同詩句的末段「或許她的日子早就收起了步伐/在過去生根/才有足夠的力氣托起所有人的未來/厚厚一疊的前半生/在偶有孤寂的老宅中/在時光的頁與頁間/捻數自己」。他的母親不也如同詩中的形象,為了全家的幸福快樂,默默地在家庭生根,即便孩子在遙遙之地追求著理想,仍有一位母者,守在家中等待著歸返的孩子,呼應了陳靖維的詩觀,詩作的光譜是寬闊的,允許每個讀者,拾取字裡行間的真情實感,衍生出獨自的感懷。
陳靖維說,聽到母親的讀後告白是驚訝的,是他首次真切地意識到自己的作品可以感動他人,重新審視了文學創作的真諦,此詩是一封溫暖的信帖,陳靖維寫下心心念念的家園,成為他與所愛之人的往復書簡。
看更多得獎作品
1.【青春大作家X第23屆馭墨三城文學獎】新詩首獎:明天將會是頭七
2.【青春大作家X第23屆馭墨三城文學獎】小說首獎:我們不能只是魚
3.【青春大作家X第22屆馭墨三城文學獎】小說首獎:理髮師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