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文學史上出現過數種以同性戀文學為主題的短篇小說選,如楊宗潤編《眾裡尋他》(開心陽光出版社,1996),以及《難得有情》、朱偉誠編《台灣同志小說選》(二魚,2005)、張曼娟編《同類:青春女.同志小說選》(麥田,2006)以及《同輩:青春男.同志小說選》(麥田,2006)。除上列各選集之外,值得注意的變數,還有基本書坊編《中國同話》(2011)(並非收錄原創的短篇小說;收錄的是中國傳說同志觀點改寫版)以及紀大偉編《酷兒狂歡節:台灣當代QUEER文學讀本》(遠流元尊,1997) (並非全部收錄小說,而也收錄了劇本、散文、詩其他文類)。其中,朱偉誠為他編的小說集寫了導讀〈另類經典 ──臺灣同志文學(小說)史論〉(全文登在博客來網頁)還為收錄各篇小說寫了「文本解析」,讓我在撰寫「OKAPI專欄」的過程中覺得很受用。
以上各書除了《中國同話》之外,都已經絕版。這些編者都是以文學之名行「同志教育」,都體認到文學與同志人權運動之間或遠或近的關係。讓非同志讀者認識同志、為同志讀者打氣,大致是這些編者的共識。編者紛紛編選短篇小說集而非散文集、詩集或劇本集,應是長久以來「小說被認為可以感動人心、改變社會」的觀念所致。在中國的傳統中,梁啓超提倡小說可救中國(而沒有賦與散文和詩類似的使命感)、魯迅棄醫從文(寫小說)也是為了醫中國人;梁和魯的立場未必直接影響了文學傳承大異於中國大陸的台灣文壇,但小說在台灣的確也曾經具有類似的教化民眾功能性。這種文學人想要藉由小說改變社會(不論是傳統封建社會還是打壓同志的異性戀主義社會)的傾向,在台灣和某些國家(如美國)可以看得出來,但並非放諸四海皆如此--許多同志文化興盛的國家(如泰國、巴西)並不以在地出產的同志小說著稱。也就是說,小說和同志文化的緣份,在台灣(曾經?)有過,但在許多國家並沒有。
《紫水晶》收錄了八位作者的八篇小說:司馬素顏的〈岸邊石〉(司馬後來以真名「許佑生」聞名文壇)、江中星的〈流星曲〉、西沙的〈化妝的男孩〉、梁寒衣的〈唇〉、葉姿麟的〈廢墟〉、黃啓泰的〈黑狗奇遇記〉、藍玉湖的〈薔薇刑〉、顧肇森的〈張偉〉。書中插圖都取自外國著名藝術家的作品,如男同志畫家、攝影家大衛哈克尼的畫:這些插圖(都沒有註明授權情形)一方面曝露了當年出版社並不重視圖像版權的事實,另一方面也暗示當年台灣人需要藉著國外的圖像才能想像同性戀──台灣在地的同性戀在當時宛如無可想像的。
出版社對於版權的疏忽,提早終止了《紫水晶》的生命:因為作者之一顧肇森聲明他並未授權讓《紫水晶》收錄〈張偉〉,所以《紫水晶》印好之後並不得上市。但《紫水晶》也並未被銷毀,所以仍在地下管道四下流傳。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比較文學博士。作品曾獲聯合報文學獎中篇小說首獎與極短篇首獎等。著有短篇小說集《感官世界》、中短篇小說集《膜》,以及評論集《晚安巴比倫:網路世代的性慾、異議與政治閱讀》,編有文集《酷兒啟示錄:台灣QUEER論述讀本》、《酷兒狂歡節:台灣QUEER文學讀本》,並譯有小說《蜘蛛女之吻》、《分成兩半的子爵》、《樹上的男爵》、《不存在的騎士》、《蛛巢小徑》、《在荒島上遇見狄更斯》等多種。現為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