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來選書
微笑,真的愉悅嗎?──3月選書《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
作者:黃靖卉 / 2020-03-01 瀏覽次數(8184)
仔細回想一下,看到有人微笑時,你認為對方所傳達的情緒真是快樂嗎?其實那朵微笑,可能代表的是初為人母不經意流露的愛意、單純看到美好事物的愉悅、看見美景的剎那欣然,也有可能是不以為然的嘲諷,甚至可能是隱藏著憤怒的面癱嘴角上揚……情緒,真的不是表面看到的那麼簡單。難怪情緒科學的研究長年持續不墜,也莫怪連FBI都要研究微表情。
第一次看到《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科學證據揭露喜怒哀樂如何生成》的內容時,真的相當驚訝,因為書中不斷顛覆傳統對情緒的認知:「情緒是自發的、天生內建的」的觀點是錯誤的?「每種情緒都有特定的大腦對應狀態」不是真的?「杏仁核是掌控恐懼的部位,缺乏杏仁核的人無法習得恐懼」是謬誤?
情緒,究竟如何生成?跟大腦的關係又如何?
《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的作者麗莎.費德曼.巴瑞特博士是國際知名的神經科學家和心理學專家,她提出種種科學研究證據,證明「情緒是大腦依據個人的需求建構出來的」,提出情緒科學的思想革命理論──情緒建構論。
簡單來說,情緒的源頭之一是內感,大腦會根據過去經驗、當下環境以及語言,把「內感」經驗區分成某些文化上的不同類別,所以喜怒哀樂等各種情緒,其實只是大腦建構出來的一些標籤而已。比如,心臟怦怦跳原本是一種生理功能的表現,但是大腦會根據過去經驗和當下的環境,把心臟怦怦跳定義為情緒中的「恐懼」(如在鬼屋中)或是「快樂」(如男友向你告白)。再比如,在路上遠遠看見一個疑似老友的人,因為老友與你的情誼(過去經驗,如不同的時間、地點、角度),所以你的大腦會據此,先產生許多種「預測」和「模擬」,然後在確認是這個老友(或不是老友)時,把這場偶遇定義為「驚喜」(「失望」)。
想要更了解自己的情緒,並且掌握它?不妨多練習以開發自己的「情緒粒度」。比如,做簡報之前,發現自己在冒汗或胃糾結時,試試看不要讓這種感覺變成「我很焦慮」,而是「我覺得很興奮」、「我很期待」。經常練習類似這樣將自己的情緒分類得更細緻的方法,慢慢就能練出高情商。
黃靖卉
商周出版第八編輯室總編輯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