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博客來選書

在現代埃及的變動裡挖掘古文明恆常不變的價值──2月選書《埃及的革命考古學》

  • 字級

埃及的革命考古學

埃及的革命考古學

走過中國的大江大海,何偉以「中國三部曲」奠定了非虛構寫作的名家地位。欣賞他的作品,宛如欣賞一幅白描的畫作,不炫技卻是綿裡藏針,筆下輕點的線索千絲萬縷,只待某個段落峰迴路轉,輕輕一收,便是漁人低調的豐收。

離開中國之後,何偉帶著對文明古國埃及的憧憬,從2011至2016年,以五年時間留駐開羅,採摘埃及自「阿拉伯之春」之後遍地開花的果。《紐約客》特派記者身分,讓他能以客觀的外來者身分描述穆斯林社會的變化;久蘊不散的中國洗禮,使他更能以此對照兩地人情與社會交織影響的脈絡;《埃及的革命考古學》不只是記錄動盪政局的記者之書,何偉的筆尖跟著他的步伐,跨越了埃及獨有的時間概念,在現代埃及的變動裡挖掘古文明恆常不變的價值,遊走在書中不時浮現的「循環」與「永恆」兩個命題中。

圖1_埃及革命時,示威民眾在解放廣場祈禱。圖1_埃及革命時,示威民眾在解放廣場祈禱。

我們跟著何偉的現場直擊,目睹了以解放廣場為主要舞台的武力暴動,會明白年輕人念茲在茲的革命精神究竟為何,在原本不收容非信徒的清真寺,性別差異與異教徒隔閡全都拋下,這場自發性的運動如他所觀察,二十五歲以下的年輕人占了一半,他們最引以為豪的是這代表埃及的轉變――年輕一代是民主的一代。當年輕革命者殞命,教長便引先知的叔父哈姆扎的殉道故事為例,直言:「這人為真主樂園中的烈士!流的血是善的血!是為了公義的世界而流!」言明了革命並不等於背離教義、捨棄傳統。所謂變與不變,並非涇渭分明的兩條平行線。

圖2_2011年埃及革命時,解放廣場上的示威人群。圖2_2011年埃及革命時,解放廣場上的示威人群。

對我來說,最難忘懷的是何偉筆下小人物的故事。讓我們了解到埃及人如何拿眼下的一切與法老時代的過往做對比,這些故事再平凡不過,卻是鮮明存在、反覆循環的開羅印象。

像是目不識丁的清潔員薩伊德,成天在垃圾堆中挖寶,帶著樂觀的精神看待自己無法改變的生活;這本書若有最佳配角,非薩伊德莫屬!憤世嫉俗、關注政治的阿拉伯語老師又是如何留戀埃及社會主義的過往,即便如此,阿語老師卻並非守舊的老古板,照他說法,他也算是開明的一派,因而在書中成為穆斯林新舊並陳的代表人物。至於不見容於穆斯林社會的同性戀翻譯馬努,憑藉自己對危機的敏銳嗅覺,努力在夾縫中求生存;這本書最後提到的馬努支線,結束在一堂段充滿和煦陽光的語言學習課,也充滿了對未來的無限想像。

何偉的筆就像一枝挖掘埃及精神的筆,他細膩描繪出一個恐有垮台之虞的國家,最值得關注的內在價值。脆弱的或許只是表面上的政治異動,其內部的人民依舊以剛毅的精神、以宗教的信仰苦撐著;而這股堅強而充滿智慧的人性,便是埃及留存的內在價值,比永恆不變的考古遺跡更加雋永、比動盪激情的革命更顯珍貴。

圖3_位於開羅的年輕抗議民眾。中間的牌子上寫著:「穆巴拉克離開我們,去找其他人讓他們討厭我們。」圖3_位於開羅的年輕抗議民眾。中間的牌子上寫著:「穆巴拉克離開我們,去找其他人讓他們討厭我們。」


洪源鴻
八旗文化主編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追問「我們是誰?」我們就成為臺灣自身歷史的主體

每年到了二二八,都提醒著我們回望台灣歷史與民主的演進,透過這些文章,我們從歷史學者、文學、當事者後代等角度,接近當年事件的原貌。

1735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