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博客來選書

我們都要歲月靜好──1月選書《歲月靜好》

  • 字級

歲月靜好:蔣勳 日常功課(隨書附贈 蔣勳朗讀四季節氣)

歲月靜好:蔣勳 日常功課(隨書附贈 蔣勳朗讀四季節氣)

蔣勳老師說:「我們來做一本節氣的書吧!」

我在整理編輯蔣勳老師近五年的文字,節氣為序,一一把不同年份的文章按著日期,歸入屬於它的節氣。發現人的心情、思維、感悟是受到季節、節氣影響的。大自然的景致、花草樹木的生長、稻穀、蔬果食物的採收等亦然。

立春、雨水,看著田裡的秧苗、看著樹上的枝芽,會有新生之感;驚蟄時,大地一聲雷,萬物都要甦醒。夏至的蟬鳴,大暑的陽光熾熱,秋分的野薑花,霜降時赭紅的楓葉和金黃柿子……。

春天的枇杷,夏天的荔枝、芒果,秋天的菱角,冬天的柳丁,是我童年時,特別期待季節的自然美味。

是人們心繫著四季節氣,還是節氣主導著我們?

我經常在蔣勳老師的臉書文章裡,看到定靜、悠然和自省,更多的是悲憫。
記得2019年10月7日清晨5點41分,收到老師傳來在日本旅行時,所寫的文章和照片,文末寫著:
靜看了一遍這秋天的水,莊子說的「秋水時至」,兩千年來只是叮嚀與時同行,不執著,不自大,因爲前面還有更廣闊的風景,可以望洋興嘆。
再過一日就是寒露了,看過哀樂繁華,觀想一段秋水,做今日該做的功課。

為正在思考書名的我,給了靈感:
「蔣勳 日常功課」
彷彿每日(時時)讀老師臉書,如暮鼓晨鐘,跟著自省,也做自己的功課。

隨後,老師定了更好的書名:
歲月靜好──蔣勳 日常功課」

「我應該在節氣推移間,學習聆聽更多生命的對話。」蔣老師對自己說。

書中每一篇、每一句都是提醒。〈小滿〉這章:
「我喜歡「小滿」兩個字,很喜悅,很自信,卻也很謙遜,很謹慎,對自己的存在很滿足,卻沒有囂張喧譁。」

蔣老師到海牙博物館,體會了盲人的心情。
「剛剛動過一隻眼睛手術,雖然醫生強調是小手術,戴著金屬眼罩時,還是有莫名的恐懼,怕失去視覺,怕看不見了。
大概兩個月間,都很難像往常一樣長時間閱讀,聚焦有困難,看久了眼睛會酸痛流淚。以往良好的視覺寵壞了我,我沒有機會有視覺障礙的恐懼,沒有機會思考盲人視障朋友「看」的渴望。

我曾經在廣播中介紹畫作,聽眾看不見畫,我在播音室,對著空氣
說話。我閉起眼睛,試圖讓自己的聲音變成畫的色彩線條頻律,變成林
布蘭的光,變成郭熙〈早春〉裡的雲嵐。試圖讓聲音在空氣裡震動成一
幅畫的頻律。

我提醒自己:我永遠無法取代美,我只是引領人到美的面前,讓美
發聲,讓美的頻律在每個人心靈震動。如果我的聲音囂張聒噪,我要努
力提醒自己:靜默可能才是美更好的注解。」

在感冒中體會「從槁木死灰認識生命的另一種狀態」。
「節氣到了小寒,歲末隆冬,氣溫時暖時寒,時風時雨時晴,冷熱難
以預料,也就是一波一波流感蔓延的時候。

感染到病毒,臥病十天,便把工作都放下了,躺在床上度過身體的
燒熱、乏力,度過流鼻涕、痰湧的各種症狀,認識自己身體在健康正常
時識認識不到的許多感覺。 

是的,「度一切苦厄」,是「度過」,並不是「免除」。」

蔣老師也在凝視一朵花中,看到沉默的力量:
「花的開放,如此沉默無語,它不會擔心人們看不懂。它不會怕別人看不懂,就拚命解釋自己。
有自信的生命懂得沉默的力量。沉默的力量這麽大,讓人安靜,讓人自在、飽滿、喜悅」

走在大山之間也是修行:

「跟山對話,跟天空對話,使我有安靜下來的力量。在很長的旅程中,知道步步都是修行。」

……
於是我在細讀的文章裡,找到了合於24節氣的24個功課,也都是蔣勳老師對自己的叮嚀,每一張照片也是他當下所思所想的凝視。如:
春分/解放自己;立夏/活出豐盛;芒種/慎重與珍惜;白露/讓心篤定;小雪/儲存隱忍;小寒/溫和與包容……

這都是給自己功課,也是祝福吧!

我記得,陪老師在錄音師周震的錄音室,那日他微微有些小感冒,聲音低沉,聽到他朗讀〈陪蘇東坡走一段〉:

「歷史裡有人做偉大的事,有人就過平凡安靜的日子。
今天是東坡生日,願隨他走一段天涯海角,用他的句子祝福他─倍萬自愛」

實在震動。

再聽到自序中的末段:
「我在節氣裡做救贖自己的日常功課。
我合十敬慎,為眾生祈福──歲月靜好。」
在錄音室外的我也跟著雙手合十了。
這是蔣老師為天地、為眾生的敬慎祈福。

隨書特贈的蔣勳老師親筆提字「歲月靜好」三色紅包袋,是以如此敬慎之心。
隨書附贈的蔣勳老師朗讀四季節氣,也是以如此敬慎之心。

聽讀之美都在《歲月靜好》,這是一本值得祝福自己更應該祝福朋友的「歲月靜好」。 


曾文娟
時報文化第四編輯部總編輯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追問「我們是誰?」我們就成為臺灣自身歷史的主體

每年到了二二八,都提醒著我們回望台灣歷史與民主的演進,透過這些文章,我們從歷史學者、文學、當事者後代等角度,接近當年事件的原貌。

1755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