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不讀不知道!

【8月讀書日 X 作家連線】本月作家──文國士

  • 字級

\\本月作家連線//
我常常在想「別人為什麼要在乎我在乎的事」以及「我希望別人為什麼在乎我在乎的事」這兩者間的交集會是什麼。我不要濫情的憐憫、不要矯作的唏噓,因為不需要。我想喚起的,是因為在自己的生命中體會過黑暗,起於謙卑的同理。


(圖/文國士提供)(圖/文國士提供)

【舉手發問】
文國士(國國老師) 最愛pink(粉紅色),喜歡擁抱,不說「我」而老愛講「人家~」,頂個大光頭,大笑起來甚至有點三八。 

但是聊到陪伴弱勢家庭孩子,這份近乎信仰的理念,眼神變得嚴肅、深刻,有時他流淚、罵髒話(在心裡),更多時刻,他為了孩子微小的進步雀躍。

爸媽都是精神病患,在療養院一見鍾情,婚後生下了他。八歲以前與爸媽同住,但他倆最常出入的地方是國軍八一八醫院(現為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台北市立療養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的前身),遭電療、綑綁、隔離……直到他近八歲,爸媽都住進專門收容精神病友的榮總花蓮玉里分院,自此沒離開。

他由奶奶撫養長大,領低收入戶補助,住過育幼院,國中念了兩間學校。從高職重考上台北市立復興高中,輔仁大學英文系畢業,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

他是教育組織TFT「為台灣而教」(Teach For Taiwan)第二屆教師,陳綢兒少家園的生活輔導老師。

從小受盡譏諷和辱罵:「那個肖仔的小孩!」
而今他說:「我要超越我的出生,活出自己的名字。」



博客來(以下簡稱博):當時決定出版《走過愛的蠻荒:撕掉羞恥印記,與溫柔同行的偏鄉教師》這本書時,對於重新爬梳並用文字公開家族及雙親的過往,是否有過掙扎?在寫作的過程中,有遇到任何與自我抗爭的狀況嗎?

文國士(以下簡稱文):
我要感謝寶瓶出版社的總編朱亞君小姐。

走過愛的蠻荒:撕掉羞恥印記,與溫柔同行的偏鄉教師

走過愛的蠻荒:撕掉羞恥印記,與溫柔同行的偏鄉教師

第一次和她碰面,當然是聊邀書約的事。她開口提的第一件事,是告訴我寫這本書的內在和外在風險,要我好好考慮別急著下決定。

內在風險指的是她擔心我在書寫過程挖的太深,深到我無力負荷;外在風險是書一出版,可能要面對總總不友善的猜忌、質疑。內在風險我不擔心,因為大學四年已是我最撕裂、混沌的時期。對現在的我來說,家裡曾有過的風風雨雨都過了。過了,片刻都輕鬆。

我唯一的掙扎是外在風險,各種別人可能貼上的金色或黑色標籤。前者譬如說「你很勇敢啦、很正向、陽光、立志啦」;後者譬如說質疑我為了名利,在販賣我的父母,消費精神病患的議題。

我就是我;我也只是我而已。

最自我抗爭的時刻,發生在寫〈「叫我媽」〉那篇,紀錄她發病時的殘暴。到現在還是太歷歷在目了,不論是寫的時候還是看的時候,肩頸會酸、呼吸會很沉。

博:近年來被貼上精神病標籤的社會案件頻繁發生,並在台灣社會引起巨大爭議。在現今的氛圍之下,對於去除精神病汙名化的倡議,您有何想法及觀點?

文:我常常在想「別人為什麼要在乎我在乎的事」以及「我希望別人為什麼在乎我在乎的事」這兩者間的交集會是什麼。

我不要濫情的憐憫、不要矯作的唏噓,因為不需要。
我想喚起的,是因為在自己的生命中體會過黑暗,起於謙卑的同理。

帶著這份同理,去接近所謂在社會邊緣的各式群體,從他們的經歷裡會體悟到「我們」和「他們」其實沒有那麼不同。所謂的我們,只是比較僥倖的他們。

在「去汙名化」這件事,我覺得汙名的「黑」該留著,它本來就是真實的一部份(誰的身上都有黑點),被過度放大的一部份。

我覺得我們需要的是很多很多的白,去沖淡黑的佔比。而那白,可以是關於病友、康復者、家屬們,感動卻不煽情、鮮為人知的生命面貌。

文國士上課(圖/文國士提供)文國士上課現場(圖/文國士提供)

博:您在書中曾寫到,自己仍在練習對這個世界溫柔,並勉力自己諦聽生命。但事實上,這世界並不總是同等的溫柔以待。當面對他人不友善或批判的目光時,您會用何種方式應對?而對於同樣在練習「溫柔」的朋友們,有甚麼想法或提醒要與他們分享?

文:有陣子我常在想「真的有所謂『誤會』這種事情嗎?」

我的一點點體會是,我們會有「被誤會」的感覺有時是因為心裡希望被全世界理解,即便我們都知道這期待不合理。這種時候,我不是真的在意誤會我的人,而是一種「放下大家都能理解自己」的練習,透過他再次來到我面前。

另外就是,我一直在練習從誤會自己、批判自己的人身上,去感受他可能怎麼長大的、受過什麼樣的傷。會不會只是透過我的出現,勾起他某種心傷。而選擇這樣練習,完全是為了我自己。 因為我覺得同理是一種能力,善良是一種選擇。選擇善良地運用同理,是因爲在自己最低落、最黑暗的時候,我好希望好希望別人能給我多一些些的理解與包容。

關於第二點我想分享的是,請找到可以大吐苦水(大飆髒話)、喝到斷片(吐在牆上)的好朋友。友誼是最好的遮口(羞)費。

文國士上課(圖/文國士提供)文國士上課(圖/文國士提供)

博:當時是甚麼樣的契機,讓您決定從都市的工作環境進入偏鄉教育的領域?

文:我從事教育工作的起點,是透過為台灣而教(Teach For Taiwan, TFT)這個組織進到學校服務。TFT的願景是「願有一天,台灣所有的孩子,不論出身,都能擁有優質的教育和自我發展的機會」,這當中「不論出身」很觸動我。

我想到一個孩子要好好長大,其實需要很多很多的運氣。

以我自己來說,很深的印象是高中看過一份研究指出,父母都是思覺失調症患者的孩子,有高達九成的機率也會發病。那時候好害怕好害怕喔!

現在回想起來,高達「九成」的發病機率,不是因為遺傳,而是倘若父母都被這場病拖垮,這孩子會在怎麼樣的家庭下長大?有誰有能力和意願好好愛他、照顧他?

我很幸運,父母雖然為病所困,但一路上我有很愛我的家人、朋友。但我猜想,不論原生家庭辛苦的原因是什麼,很多孩子是沒有被好好愛著的。

而當我有能力做出選擇時,我選擇帶著一路上的幸運,為台灣而教。

博:在一開始從事偏鄉教師的工作時,遇到最大的困難是甚麼?另外,直到現在仍在努力克服的問題又是甚麼?

文:一開始遇到最大的課題,是在山林裡遇見沒遇過的自己,練習和自己相處。那其實是很好的經驗,離開太多訊息又過度喧囂的都市,沉一沉、澱一澱,練習獨處。

從事教育工作這幾年下來,我當過代理教師、NGO的老師,以及現在服務於民營安置機構,這一點點累積讓我開始思考可以如何說服更多人投資教育這個產業做重要的資產-「教育工作者」。

我的感覺是在台灣很多人對於教師有很矛盾的情緒,帶份「尊師重道」的敬重的同時,又覺得教育工作不需要什麼專業,或者愛心、熱血就可以當飯吃,不需要也不應該爭取更多的資源。

但我的一點點體會是,教育工作者普遍工時長、高耗能,一路上又很需要各種專業進修和情緒支持。如果能匯集更多支持教育工作者的資源,我想到頭來最受益的會是我們最在乎的群體-孩子。

文國士上課,帶學生認識圖書館(圖/文國士提供)帶學生認識圖書館(圖/文國士提供)

博:對於同樣想從事偏鄉教育的人,您有甚麼樣的提醒?如有後繼的新血決定從事這份志業時,又該有怎樣的心理準備呢?

文:「偏鄉」這個詞讓有些人頗為感冒,好像用這個詞的人就鐵定帶著都市優越感的無知和傲慢。

在這樣的立場背後,藏著的或許是從「城鄉差異」到「城鄉差距」的矛盾。

我從小在都市長大,在部落孩子身上我感受到比都市孩子更寬廣的自由,無論時間上、空間上都是,他們補習風氣沒那麼盛,他們每天和大山大海生活在一起,他們的生活裡很多空拍、很無聊。也唯有這樣,才撐得出開闊飽滿的童年生活。

可不少家長都在煩惱「國中是不是該把孩子送到市區唸未來才比較有競爭力?」

這是很務實的考量、很真實的焦慮,是很錯綜複雜且不該有標準答案的議題。

「城鄉差異」到「城鄉差距」的矛盾裡,對我來說除了有各種軟硬體資源落差的面向外,有更多的是關於什麼是成功、是幸福的大哉問。

博:如果不考慮家庭等任何外在因素,只問自己想做甚麼,您會選擇從事甚麼工作、想成為怎樣的人?

文:我想成為永遠待在孩子身邊的人!在生命影響生命的碰撞裡,去罵髒話(在心裡)、去流淚、去為了孩子和自己微小的進步雀躍。

我現在在「陳綢兒少家園」擔任生活輔導老師。

我們家園是間民營的安置機構,而安置機構是在照顧經由法院或社會局認定必須暫時離開原生家庭生活的兒童或少男少女,他們多半是曾經長期被嚴重虐待或忽視的孩子。

在絕對的支配和絕對的自由所開出的光譜之間,教育到底應該落在哪裡?而身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又該給出什麼樣的身教?種種教育的大哉問、教育的難,每天每天都在我們家園裡以最肉搏、最真實的方式上演。

我很珍惜現在的工作,如果我們家園是在台東海線的話,我很願意做一輩子。
然後我覺得活著,能大哭也笑到瘋掉就夠了。

國國陪我玩,一個孩子抱著文國士,而文國士則穿著他最喜歡的粉紅色衣服(圖/文國士提供)國國陪我玩,一個孩子抱著文國士,而文國士則穿著他最喜歡的粉紅色衣服(圖/文國士提供)

博:在您的教育工作歷程中,是否有過甚麼狀況或問題,會讓您想要選擇其他方式去面對及處理,改變當初的結果?

文:我帶過一位叫士士的小三生,他從小一開始就因為父母要上班,常常一個人在河床邊的工寮從下午待到晚上七、八點,甚至更晚。士士有次跟我說他放學後常覺得無聊,到了晚上會怕怕,肚子會餓餓。我在徵得士士家人同意後,就利用下班時間陪他,直到爸爸媽媽來接為止。

當時一位很照顧學生和我的同事,為了此事跟我有過一次很大的爭執,爭執點是「這樣的陪伴對士士是好的嗎?」

少說二、三十分鐘的時間裡,我們倆在矮矮的圍牆邊吵得不可開交。一個轉身我才發現士士的爸爸在牆邊站了許久。 同事和我都很心疼士士的雙親的辛勞,我們不會在暗地裡指責家長的不是。但,如果士士爸爸側聽的那段時間,起了絲毫未善盡父職的感受,都是我最不願意見到的結果。

我學到的是….隔牆有耳,不要在牆邊講重要的事!

母親的模特兒

母親的模特兒

博:在您的人生中,曾出現過最重要的閱讀時刻為何?影響最深刻的又是哪一本書?

文:最重要的閱讀時刻,我想到大學的頭兩年在書海裡載浮載沉的自己。當時被和父母的關係勒到喘不過氣,急著從書中找到解答、找到出口。直到唸《母親的模特兒》的那時候,朋友一句無心的「找到答案了嗎?」提醒我太急了、太用力了,提醒我過度的外求可能只會把自己勒得更緊。

少年小樹之歌﹝新版﹞

少年小樹之歌﹝新版﹞

最深刻的一本書絕對是《少年小樹之歌》!它是我人生中看完的第一本閒書,那年我大一。曾經有朋友聽我說這段,擺出一副「你大一前的人生是都未開化嗎」的表情。後來她還不是喜歡上人家,哼!

在那之前,一路上受的教育讓我對閱讀一點興趣都沒有,拿起書不是為了考試,就是為了打手槍。是這本書開啟我對閱讀的興趣,那種不為了什麼目的而讀,只是純粹喜歡閱讀的感覺。

博:能否推薦3-5本最想推薦的閱讀書目,並各提供30字內的理由?

文:

一個人如果沒好好被愛過,他有什麼理由自愛?而「沒被好好愛過」的樣態,常常超出我們的想像(這本推爆!)。

長期遭受嚴重忽略或虐待的孩子,他的身心靈會出什麼狀況,我們又該如何接應?

一本協助大人怎麼更溫柔地陪伴孩子的書,裡面提供了些技法(skill),以及許多深刻的心法(mindset)。

關於安置機構介紹的較完整的書,書中許多嚴肅的點仍需更多補充。

黑色標籤或金色標籤,都是標籤!想活得自由,就得向它們通通說不。

教出殺人犯

教出殺人犯

深井效應:治療童年逆境傷害的長期影響

深井效應:治療童年逆境傷害的長期影響

陪孩子遇見美好的自己(二版):兒童、遊戲、敘事治療

陪孩子遇見美好的自己(二版):兒童、遊戲、敘事治療

廢墟少年:被遺忘的高風險家庭孩子們

廢墟少年:被遺忘的高風險家庭孩子們

你很特別(經典版)

你很特別(經典版)


★本月讀書日(8/27)圖書雜誌MOOK結帳滿千享9折!看更多本月「讀書日」推薦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警察執法過當挑起敏感神經,美國種族歧視議題如何理解?

日前一名非裔男子遭美國警察執法過當而死亡,進而引起一連串抗議行動,各地示威不斷,人種的歧視與不平等問題又再度成為美國社會爭論的議題。何以一樁執法失當引起如此大的民眾怒火?這些著作中或許可見一絲端倪。

310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