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作家專業書評

阿潑/不只是吃了誠實豆沙包的腹黑日記──讀《寂寞田野:一本嚴格意義上的日記》

  • 字級


作家讀書筆記bn


修過人類學課程的同事向我借讀《寂寞田野:一本嚴格意義上的日記》,另一個同事好奇詢問:這是怎樣的一本書?

寂寞田野:一本嚴格意義上的日記

寂寞田野:一本嚴格意義上的日記

嗯,如果我去世了,或50年後臉書還在,某個人無情地將我的貼文集結起來出版,讓世人知道我那些嚴肅書寫背後的真人生活,其實都在發牢騷跟抱怨……。差不多就是這樣的書。」我秒回。

當然我言過其實了,這本是波蘭裔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的私人日記,自然與我的臉書文很不相同,更無法跟駱以軍《臉之書》的文學性相比。20世紀初,這位民族誌之父在太平洋群島做田野時累積19個月份之多的字字句句,在那無網路時期,完全屬於他自己,當然也未曾想過有朝一日被公開。換句話說,我們這些讀者,其實是在窺視一個人類學家的隱私──即使對研究者來說,有參考價值。


馬林諾夫斯基(1884-1942)是社會人類學的開創者和功能學派創始人之一。被稱為民族誌之父。


在民族誌與田野工作領域,馬林諾斯夫斯基有著崇高的地位,他對社會人類學的突出貢獻之一,是發展出一套更為細緻和成熟的田野調查方法。因此,對人類學學徒與研究者來說,這本日記可說是另類經典:初入門,必然會先讀到他那關於西太平洋群島的研究,學習一種以真正科學為目標的民族誌方法;接著,他或許會在課堂上得知,這位建立田野調查知識原則的大師,原來還有另一個面孔,這面孔就藏在他的私人日記裡──

這也是馬林諾夫斯基遺孀要將這本書出版的原因。1960年,就在馬林諾夫斯基離開人間第18個年頭,遺孀瓦萊塔(Valetta Swann)將日記交給出版商,她說:「當一名不同凡響的人物留下自己的日記或自傳時,我認為這些涉及他日常生活、精神生活以及思想的日記或自傳『資料』應該加以出版,目的在於揭開這位名人神祕的面紗,並將這些知識與他去世後的工作聯繫起來。」她知道這個決定很多人不同意,甚至會遭致嚴厲批評,卻堅持要讓學生與讀者都能瞭解馬林諾夫斯基的內在性格,及他在人類學生涯中最為關鍵的時期中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這比將這些簡短的日記束之高閣有意義。

南海舡人(I)

南海舡人(I)

這本日記的出版,確實為人類學界帶來震撼,因為它呈現出研究者的雙面性。例如,馬林諾夫斯基在《南海舡人》裡寫:「土著的文化和心智的特徵和獨立性,對他們(白人)而言似乎微不足道,卻是科學上的瑰寶。」卻在日記裡抱怨當地人打擾了他、毀掉他的午餐散步……他們的存在既無科學價值,又毀掉了我散步的私人愉悅。科瑞維納村莊的單調乏味在我眼前暴露無遺;我從他們的視角看到這座村莊的無聊,卻忘記用自己的目光來審視這座村莊。」這位人類學家甚至一邊研究原住民的「性」,一邊自白個人的情慾流動與無法克制的性幻想。

但人類學者原本就是面對「人」的一個學術社群,不得不承認,不論研究者如何宣稱客觀,都帶著自己的文化進入異文化之內,都得面對文化衝突與研究限制。因此這本日記的出版,日後帶動了人類學界對田野方法、民族誌書寫的反思,願意主動帶入主觀描述、公開承認自身的條件限制,乃至於報導人選擇對田野的影響等等。就我個人的學習經驗來說,我對人類學這學門的喜愛,正也是來自於它這種包容與反思性──首先必須承認自己是個「人」

部分人類學者也認為這本日記有其價值,弗斯(Raymond Firth)就在初版序言中指出:「縱使一個科學家的性格對他選擇什麼樣的問題,以及如何回答這個問題未必有直接的影響,但肯定在其他細微處影響了他的工作……這本日記確實生動地反映了馬林諾夫斯基思考問題和人的方式──或者,它至少反映了當他只為自己一個人寫作時表述自己的方式。

其實,就連馬林諾夫斯基本人都認為日記也可做有意義的書寫,在他某一天的日記裡,就先提及自己的淫慾,並說自己正試圖克服「你總不能睡他們每一個人」的虛無飄渺憾意,下一句立刻轉向:

寫回憶日記意味著要大量地反思;日記是事件的「歷史」,對於旁觀者而言,這些事件完全是可以理解的,但同時,寫日記要求作者廣博的知識和徹頭徹尾的練習;要從不同理論視角觀察事實;即便是同一個觀察者來寫,不同的寫作過程會導致完全不同的觀察結果──更別說有多個不同觀察者的情況了!

這樣來講,我們不能說存在客觀的事實:是理論造就了事實。由此可知,「歷史」是無法做為一門獨立、不受干擾的科學而存在的。歷史是從某種理論視角對事實的觀察:事件依時間順序出現,歷史則是利用理論解釋事實。──我身後的生活散發著乳白色的光芒,一束混合著多種色彩的光芒,一些東西觸動並吸引了我,另一些東西卻逝去了。

因此,馬林諾夫斯基的日記並非只是囈語,還有許多思考痕跡,包含閱讀小說的心得、對美拉尼西亞等島嶼的描述、日常生活,他對工作的嚴謹、健康問題、對母親與戀人的思念,以及民族誌方法的思考,都散落在《寂寞田野》裡。例如他到達新幾內亞第二天就找到個報導人,第三天就開始蒐集田野料,接著反思田野工作的不足而後盡力彌補。種種選擇與思考,都可以在這本書裡面挖掘。

對大部分讀者來說,這些材料實在稱不上有趣或八卦,但對認識馬林諾夫斯基、讀過他著作的人來說,卻是讓這個學者個人與研究都更為立體的方法。像是這一段:

我確信我是一位傑出的波蘭裔學者。這次將是我最後一次民族學探索。在這以後,我要致力於建設性的社會學、神話學、政治經濟學等等,在波蘭我可以比在任何地方更好地實現野心。──我夢想中的文明生活,和在這裡跟野蠻人在一起的生活簡直是天壤之別。我決心消滅現在生活中懶惰和拖沓的因素(成分)。除非有必要,絕不再讀小說。努力防止忘記有創意的點子。

從人類所畢業的多年後重讀《寂寞田野》,我只覺得有趣,忍不住想起自己曾經擁有一個名為「馬凌諾斯基」的部落格,當時,我剛上人類學研究所,無法適應排山倒海而來的閱讀與課業壓力,在那些查不到的英文單字與陌生的學術名詞中崩潰,亟需找個出口。這時,我還不知道馬林諾夫斯基的私人日記被出版,甚至激起人類學界在民族誌書寫上的反思。我只是單純覺得鮑亞士讓我很煩、伊凡普理查讓我很煩、泰勒很煩、芮克里夫布朗很煩,馬林諾夫斯基煩煩煩。為了消化這種煩躁,也為了培養跟這些人類學家的「感情」,於是,在無名小站開了一個台,做為自己的「人類學課業田野筆記」。但更多時候,它像個憤世嫉俗的黑洞。

我最早的網路書寫,也是為了記下無法寫進報導裡的觀察與心情。背負著自己生來具有的文化與文明,在離家千里的田野,承受著異鄉孤獨、工作問題與無法抽離的人際關係,甚至報導人的角色與所處環境的變化,種種需要抒發的情緒壓力,都不是我等有著現代科技工具來縮短距離與問題所能體會萬分之一的。但田野中的一切,只能獨自承受,也必須自己化解。即使如此,我,以及所有的田野工作者或許會說,自己能夠理解馬林諾夫斯基日記裡的情慾、思念與暗黑。

我以為,讀者至少能在這本日記中讀到寂寞,甚至崩潰。不過像弗斯這樣的學者卻說,日記裡出現讓人質疑的品行比美德還多,正是因為馬林諾夫斯基想要理解與警戒的是自己的缺點,而非美德,不論人們是否願意仿效他的坦承,至少都該承認他的勇氣。


寂寞田野:一本嚴格意義上的日記 (電子書)

寂寞田野:一本嚴格意義上的日記 (電子書)


作者簡介

受過新聞與人類學訓練,曾擔任記者、NGO工作者以及研究員,資歷多樣。曾獲兩岸交流紀實文學獎、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報導文學類獎、開卷好書獎等。
著有《憂鬱的邊界》《介入的旁觀者》、《日常的中斷》,合著有《看不見的北京:不同世界.不同夢想》《咆哮誌》等。在轉角國際、鳴人堂等媒體平台持續筆耕。
Facebook:「島嶼無風帶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性平教育不能等!五篇好文帶你看動人的生命故事(還有相關繪本推薦)

男生要有男生樣、女生要有女生樣?這些刻版樣貌是誰決定的,又為什麼一定要遵守呢?這些文章裡有著自由的靈魂。 更多討論請見 #性平閱讀 專區:https://okapi.books.com.tw/feature/article/11697

302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