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高中生讀什麼

【像我這樣一個高中生該讀些什麼✈】陽光、植物、蟲鳥,最後才是人──《山之生》

  • 字級

娜恩.雪柏德說:「那些美無法訴說,只能不斷重返。」或許書中的文字只是作者透過身體認識的山的翻譯,要親自上山,才能領略《山之生》。(圖/新經典文化提供)娜恩.雪柏德說:「那些美無法訴說,只能不斷重返。」或許書中的文字只是作者透過身體認識的山的翻譯,要親自上山,才能領略《山之生》。(圖/新經典文化提供)


【編輯室報告】
台灣多山,妳/你和山熟嗎?
原創漫畫山神一家》把本土山脈擬人化,台灣百岳全變成花美男,每每在颱風季「護國神山」話題都會熱烈引發討論。由「山」出發的自然書寫者,也不勝枚舉:吳明益劉克襄張蕙芬……
來自和台灣一樣多山的蘇格蘭作家──娜恩.雪柏德(Nan Shepherd),終生與山為伴,作品多以自然為主題,散文著作《山之生》被譽為「英國有史以來最好的一部自然寫作」。2016年,蘇格蘭銀行選擇在新五磅鈔票上印雪柏德的肖像,以及那一句她最常被傳頌的詩句:" It’s a grand thing, to get leave to live." 雪柏德所代表的不僅僅是對登山之愛,還有蘇格蘭人以自然為師的謙卑態度。山能教會我們什麼事呢?請看本書的編輯導讀──


 

山之生:一段終生與山學習的生命旅程

山之生:
一段終生與山學習的生命旅程

文/葉美瑤(新經典文化編輯)

最初閱讀《山之生》書稿時,我把焦點放在作者的傳奇性,準備認識一個上世紀初的蘇格蘭女作家,嚮往她能終生與山為伴,唯一一本散文成了自然寫作的經典,死後肖像還登上英鎊。但隨著一章章讀完山群,讀水、讀她寫霜寫雪寫空氣與光,我把焦點轉到她筆下的山嶄露的活生生面貌,我跟著作者在同一座山反覆停留,驚覺她寫的不但是山,更是卸下理性後的感官之旅。甚至可以說,書中的文字只是作者透過身體認識的山的翻譯,等我讀到她說:那些美無法訴說,只能不斷重返。

至此,我決定去爬山。

雪柏德寫的山之所以讓人覺得如躍紙上,在於她有別於傳統山岳書寫多半著眼在征服。雪柏德說自己登山只是像去看朋友一樣,沒有目的。同一座山,她數十年來來去去,沒有冒險瀕危的熱血故事、沒有山間傳奇英雄遭遇,有的只是不斷開發的感官之旅,一層又一層。讀著那些山谷光影變化跟鳥聲,你會恨不得自己就在那座凱恩戈姆山上,同她一樣感受性大開。

對外行的我來說,爬山得有指引人,我大膽推測會喜歡這本書的人,應該也跟我一樣會有想登山的感受,便試探性地詢問本書推薦人,也是近年來常攀爬台灣百岳的詹偉雄先生,是否願意帶大家一起登山,一起在山上分享這本書。

對熱愛山的人,他們永遠在準備爬下一座山。我的提議很快被附和,並決定了地點是合歡山北峰。

筆者在閱讀《山之生》後,萌生登山的念頭。筆者在閱讀《山之生》後,萌生登山的念頭,因此與友人一同前進合歡北峰。(圖/新經典文化提供)


幾個喜歡讀書但不諳山性的夥伴開始上網查這座山,「吃好住好爬得少」我們以此互相恥笑打氣。然而海拔有3422M的合歡北峰,對我們這些平日吹著暖冷氣用腦不用四肢的人畢竟是挑戰。出發前一天大家都沒睡好,睡眼惺忪看著眼前陡升的山徑,腦袋就不自主搖起來:這麼陡怎麼能爬得上去;爬著爬著呼吸與身體的節奏各行其是,腦袋繼續求救:該不會呼吸困難斃命吧;隨著行走時間拉長,身體的規律性逼退胡思亂想,呼吸慢慢專注穩定下來,高手一個小時完成的登山,我們也能在兩個半小時後跟上。幾個墊底慢爬的夥伴接受自己身體的現有狀況,體會到「不跟別人比,山是自己的」這種心態能讓自己更穩定。當腦袋不再無謂恐懼,身體獲得信賴,我們全都在山頂上忘卻一路上來的艱苦,互相探問:下一次要爬哪裡。


\\ 雪柏德登上英鎊的的旅程故事 //


 

雪柏德在書中描述自己登山的體驗時,曾告訴她的作家朋友:人應當用「整個身體去指導精神」。我在閱讀《山之生》之後轉以登山而非窮究文字去理解這本書,想嘗試的也就是所謂用身體思考。即使初登山是為了拍照打卡或征服山岳的快感,也無妨。生性崇尚自由,追求獨立人生的雪柏德也坦承自己最初也曾想著登頂,只是隨著日積月累,才漸漸學會放慢腳步,去掉目的,單純享受山。最重要的是雪柏德這句話:「當我對山的生命體察的越深,對自己的瞭解就更加深一層」是的,山之生說的不但是山,還是人生。

在鈔票上印上「國寶」,是最直覺讓大家知道「國寶」是什麼的做法。英國五磅鈔票(圖上)印有作家雪柏德的肖像與蘇格蘭自然風景,而我國新台幣千元紙鈔背面(圖下)則有玉山、帝雉,以及7種「隱藏版植物」,都是凸顯許多國家都會在鈔票上印上「國寶」,蘇格蘭五磅鈔票(圖左)有作家雪柏德肖像與蘇格蘭自然風景,而新台幣千元紙鈔(圖右)則有玉山、帝雉,以及7種「隱藏版植物」,都是凸顯土地自然給我們的珍寶。(圖/wiki)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真正致命的,不只是疾病的傳染,還有無知與恐懼。

透過四本作品,一起理解動物健康與人類健康為何息息相關,思考公共衛生與人權之間該如何拿捏,以及日常建構的政府體制與施策將如何影響事態的發展。

325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