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充電5分鐘5-Minute Reading

番紅花/當我帶著孩子往前走去,那些不幸的孩子是否更被拋在身後?──讀《廢墟少年》

  • 字級


作家讀書筆記bn


養育孩子也有一段時光了,通常是怎麼樣跟孩子相關的書,會引起你的閱讀興趣呢?

孩子上高中以後,他們對於「打工」這件事開始懷抱著一些計畫和想像,於是我也試著去了解台灣對於青少年打工的政策與法規限制,例如我想知道手搖店和咖啡店、速食店雇用幾歲的工讀生才算合法?我讀到《報導者》總編輯李雪莉的專文,原來,「為了保護兒少,避免孩子過早和過度勞動, 《勞基法》規定雇主不得僱用未滿15歲的少年,15歲以上未滿16歲受僱者被視為童工,童工每天工作不得超過8小時、每周工時不得超過40小時,例假日不得工作,此外,16歲以上未滿18歲的少年工,亦不得從事危險性或有害工作。」嗯,政策看起來很不錯,對有打工需求的孩子來說,似乎很有保障,但,等等!

「童工」那兩個字是怎麼一回事?「童工」不是多出現在印度的棉花田、孟買的紡織廠和非洲的可可豆園、挖鑽區嗎?難道台灣有「合法童工」的存在與需求?而台灣15歲的孩子,不應該正接受國民義務教育、在校園裡讀書打球交朋友嗎?

更讓我震驚的是,李雪莉提出以下數據,「2014到2017年間,青少年(15~19歲)勞動參與率從7.98%逐步上升到8.79%。透過勞保勾稽的數據顯示,台灣每個時刻約有3萬多名童工和少年工在勞動市場,這還不包括難以計算的未投保黑數。」數字本身是中性、不具情感的,然而這數字背後,是一個一個孩子的生命。《報導者》將這些與運命搏鬥的青春生命做成一系列專題報導,先後拿下或入圍曾虛白新聞獎、卓越新聞獎、吳舜文新聞獎和金鼎獎,後集結成《廢墟少年:被遺忘的高風險家庭孩子們》一書。


《報導者》「廢墟裡的少年」深度專題報導。(圖片來源 / 《報導者》網站

書名一聽即知是題材黯黑之書,和此刻坐在電腦前或滑著手機的你我的小確幸穩定生活無所聯繫。在生育率屢創世界新低、孩子各個是寶貝的國度,正有一大群孩子一出生就拿到一手爛牌,孤獨生活在他荒頹薄涼的家,這樣一本書,是否能喚起你的注意力?事實上你知道嗎,我們愛孩子愛到願意拿命來換,然在這塊島上,卻也有不少孩子是父母痛下毒手的禁臠、是被冷漠放流的孤草,是因父母無奈而不得不棄守的幼雛。衛福部保護服務司公布,台灣2016年疑似遭受「不當對待」的通報個案,總計5萬5千多個孩子,也許這數字沒能立體停留在我們心上多久,那麼,讓我們來看看今年十月發生在桃園的台印混血林姓少年之死的悲歌。

林姓少年從小母親離棄、與父親疏離,15歲國三時為了養活自己,他輟學離家,透過非法仲介在工地做童工,期間常被宿舍同事找碴欺負,最後因被誣賴偷錢,被4名青少年同事毆打凌虐導致顱內出血而死,他上衣被脫光,深夜曝屍在偏僻的土地公廟前,直到天明始被路人發現。在那之前有多少個小時,露寒風冷,浸颳過這孩子尚未發育完全的身軀。

前往非法人力仲介處尋得粗活只為讓自己能活下去,「然後他就死了」。身為兩個孩子的母親,我不認識這孩子,但這新聞從十月迄今緊緊拉扯我的心,他是稀有案例嗎?台灣究竟還有多少像他這樣生命坎坷、化成一抔土一縷輕煙也喚不起社會凝視關注的黑數?

有關「孩子死亡、虐待」的新聞報導,或短或長,或位居頭條或版面不起眼,總引我眼光停駐。像我這樣的都會中產階級家庭,養育孩子時,不論是文化資本和經濟資本都占了先天優勢,我盡可能把家裡營造得溫馨有書香氣息,黃金葛、虎尾蘭、豬籠草、鐵線蕨、蝴蝶蘭、馬齒莧、鹿角蕨……輪流在家屋內外綠意盎然,我在內心握拳允諾,要給我的孩子們一段快樂無憂、和諧靜好的童年;我們一起唱歌學鋼琴,家庭旅行的足跡從墾丁、鹿野、七星潭乃至海外京阪神,我們日日親子共讀,夜夜在餐桌上享受質樸鮮美的家之味,我們真的過得很不錯,但「幸福家庭」的氛圍下,我心中也時時浮現一股淡淡的罪惡感或愧疚感。

當我的孩子們行旅天涯、精識好食材、床頭書香成排、運動有風、熱衷參與各種影展、經常參訪博物館美術館等展覽,也造訪鄉間感受農田泥土的黏芳,我一邊用所有我認為「對」的、「好」的、「愛」的方式去撫養他們,卻也不斷喆問自己是否成為「階級難以流動」的幫兇?當我的孩子越是往前走去,那些不幸福的、失落的、貧窮的孩子就更顯落後了。我也經常不安的想,這世上為什麼不能每個孩子都齊步走呢,為什麼有些孩子非得走那麼快不可呢,到底可以怎麼做,拉那些不受神明祝福的孩子一把,讓他們的人生也迎風向陽。

這本《廢墟少年》伴我度過好一段漫漫長夜,「如何培養出資優生、哈佛兒」這類書向來不是我的菜,倒是因為這本談結構不平等而提前墜落的孩子的深入報導,把我帶往陌生迢遙的廢墟地帶,使我有機會知道所謂「懶惰」「不學好」「不讀書」「沒路用」的邊緣兒少,真實存在於富泰社會的黝暗角落,破了大洞的社會安全網接不住他們。只有當我們願意關注這些邊緣孩子的處境艱難,只有當我們除了運用自己的「家庭優勢」,也願意思考追求考試分數的主流價值是否已過度傾斜,並開始關注國家和民間的社會支持系統是否完善建立,只有當我們精心打造自己孩子幸福童年的同時,同時也看到這群「高風險家庭」孩子的存在,我們才不再是獨善其身的個人,那些少年遂有了被救起來的機會。

有人問我:讀了《廢墟少年》又如何?家庭失能、在貧窮與離亂中掙扎的孩子,是政府該去面對承擔的,顧好自己的孩子都很不容易了,把自己的孩子顧好交給社會,也算盡了責任?不是的,不是這樣的,若你我都願意以各種可能的形式把每一個底層的他們拉上來,那我們的孩子會活在一個更健康、更寬容、更良善的社會,我們內心也不再有自己不斷往前奔跑、卻同步拋落其他弱勢孩子的愧疚感,當我們對孩子解釋何為「正義」兩個字時,才能理直氣壯、不空口大話、不囁囁嚅嚅。這本書帶我們直視從事農田噴藥、搬運工、詐騙集團小弟等工作的少年處境,並透過分析讓我們理解,沒有人是局外人,養兒終究不能只觀看、挹注在自己的家,這些高風險家庭的孩子,亦渴盼你我的承接,得到翻轉的機會。

廢墟少年:被遺忘的高風險家庭孩子們

廢墟少年:被遺忘的高風險家庭孩子們

 


作者簡介

台北市人,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系畢業。曾獲全國學生文學獎、時報文學獎,作品散見報紙、雜誌等專欄。目前和一隻老貓、先生、兩個女兒窩居於內湖小山坡,用心安心作一個專職主婦,視逛市場買菜為每日孤獨微妙的小旅程,也讀書、煮飯、種蘭、看蕨。著有《廚房小情歌》《看得遠的,就是好母親》《給孩子的人生先修班》《當婚姻遇上教養》等書。最新作品為《教室外的視野:小學六年的母親札記》

 延伸閱讀 

家庭優勢

家庭優勢

陪你讀下去:監獄裡的閱讀課,開啟了探求公義的文學之旅

陪你讀下去:監獄裡的閱讀課,開啟了探求公義的文學之旅

階級世代:窮小孩與富小孩的機會不平等

階級世代:窮小孩與富小孩的機會不平等

深井效應:治療童年逆境傷害的長期影響

深井效應:治療童年逆境傷害的長期影響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 為什麼我們喜歡看詐騙的故事?

    從《創造安娜》、《Tinder大騙徒》到各種離奇的詐騙犯罪,在經過串流平台的包裝後大受歡迎,但當我們看這些騙人與被騙的故事時,我們真正想看的是什麼?而這類影片是否只是幫助騙子們獲得更多關注?

    1373 0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為什麼我們喜歡看詐騙的故事?

從《創造安娜》、《Tinder大騙徒》到各種離奇的詐騙犯罪,在經過串流平台的包裝後大受歡迎,但當我們看這些騙人與被騙的故事時,我們真正想看的是什麼?而這類影片是否只是幫助騙子們獲得更多關注?

137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