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室報告】
新一代的你心目中理想的詩應該具備是什麼模樣?「新一代影響力詩評」為2018臺北詩歌節主辦、青春博客來協辦的「新一代影響力詩評投稿」活動,募集三十歲以下青年及學生,談談對一首詩的愛,給喜歡讀詩的新一代發表的舞台。詩常被說是一種「無法歸類」的文類,這樣的不馴的特質,恰與青春的靈魂相仿,閱讀新一代視角寫出詩評,正可看出專屬青春的維度。
本活動邀請台灣大學中文系博士後研究員曾琮琇與師大附中國文科教師吳承和擔任評審,從諸多投稿中不分名次選出十篇詩評,在諸多投稿的詩評中,葉青《下輩子更加決定》、徐珮芬《我只擔心雨會不會一直下到明天早上》等華文詩集最受投稿者青睞;翻譯詩集則由辛波絲卡的《給我的詩》獨占鰲頭。而在眾多投稿者中,高中生的比例占18%,大學生〈含碩、博士班〉占50%,社會新鮮人占32%。本次入選十名,大學生分占七名,另外三名為社會新鮮人。
(Photo by Jeremy Bishop on Unsplash)
光天化日
任明信|黑眼睛文化
詩評|謝佳瑜(嘉南藥理大學醫務管理系)
日子裡常被各種情緒充滿,在很多我有或沒有能力為它們找到出口的時候,我會讀《光天化日》。
偶爾會有些奇幻時刻,詩句無預警地出現在腦海。它們若即若離,重量模糊,當真正翻開詩集找到再讀過後,漂浮的字句被安放,情緒也是。悲傷的時候,它們陪著你沉浸在那裡面,總像在日子裡溺水時抓緊的浮木。它們各有層次,感觸也會隨著時間發酵成不同的形狀。
我特別喜歡〈我已不再追尋〉、〈光天化日〉以及〈黃昏〉。在閱讀它們的時候,前面的字句像帶你再走過一遍那些令你絕望的風景,這時悲傷與詩句共舞,通常不會有痊癒的感覺,只會更痛。可是讀到最後,詩句的海面變得平靜,走過前面的暴風雨,它們像緩緩對你訴說著,那走到最後會看見的光景,像看透、放下了所有,內部終於走到一個終極平靜的地方。可那往往正是我們仍在不斷追尋的。
藉由在詩句中泅泳,用不同視角窺看世界,得以可能地,真實面對自己裡面的情緒。你看著自己在裡頭墜毀,讓字句對著你說話。你看著自己,慢慢撿起散落一地的情緒,覺得可以的時候,再慢慢走下去。
評審的話
詩意的安居
曾琮琇(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後研究員)
這次受到青春詩迷青睞的詩集相當多元,既有朝向世界的翻譯詩集如 艾蜜莉.狄金生《這是我寫給世界的信》、辛波絲卡《給我的詩:辛波絲卡詩選》、介訪緬甸詩人潘朵拉等的《緬甸詩人的故事書》等,也有面向當代詩人的,包括葉青、鯨向海、凌性傑、波戈拉、卓純華、任明信、徐珮芬等;這些詩各有關注的面向,各有他們生長的姿態,不過,每一首詩都努力用語言證明自己悲傷的、擺爛的、厭世的、衰小的……種種生活的樣子。我想起詩人羅毓嘉曾經說過,一首會讓他喜歡的詩,它召喚的不是那位詩人的內心世界,而是讀得一種「déjà vu」(編按:法文似曾相似)的感覺──我好像也看過這個畫面、我的人生有一次類似的狀態,或我也曾想像過雷同的情境。此次入選的作品必須在非常有限的篇幅裡表達出一個讀詩人如何感受與表達,更必須透過詩評,讓別人也讀到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在這一點上,我認為它們做到了。
把一首詩提昇為一種溫柔堅定的提醒
吳承和(師大附中教師)
在我心目中,有限的篇幅裡要完成詩的評論,的確很不容易。詩的評論需要涵蓋對詩的認識、理解、感受、反思。對詩人背景與寫作理念的基本認識,能確保在閱讀時不把特例當普通,把普通當特例。對詩作需有準確的理解,不論是先總後分,或是層層推進的閱讀,都能避免見樹不見林,或是有句無篇的缺失。對詩句中所傳遞的情緒,能有真切的感受,並且還需嘗試進一步具體地感知,自己是如何從詩句中得到這些暗示。而最後若能把對詩的所思所感,貼合自己的生活處境與生命歷程,把一首詩提昇為一種溫柔堅定的提醒,或是從那些「好」的地方中找出「對」的部份,就是評論者的貢獻了。我想,這幾個層次聯繫起來,就是一篇相當好的評論了。希望你也能試著用評論的方式一起來接近詩!
延伸閱讀
1.【2018臺北詩歌節特別企劃】新一代影響力詩評:張夢凡評鯨向海《每天都在膨脹》
2.【2018臺北詩歌節特別企劃】新一代影響力詩評:施昱任評凌性傑《島語》
3.【2018臺北詩歌節特別企劃】新一代影響力詩評:東陌評葉青《下輩子更加決定》
新一代影響力詩評投稿指定書目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