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博客來選書

庶民的智慧? ──談七月選書《美國的反智傳統》

  • 字級

 

美國的反智傳統:宗教、民主、商業與教育如何形塑美國人對知識的態度?

美國的反智傳統:宗教、民主、商業與教育如何形塑美國人對知識的態度?

《美國的反智傳統》是已經過世多年的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查.霍夫士達特(Richard Hofstadter)的傳世經典之一。其重要性不只在於對「美國的反智傳統」的探討,更重要的是,它刺激我們去思考教育、文化,與知識在一個社會上應該扮演什麼角色、佔據什麼地位?事實上,雖然大部分的人在大部分的時候可能都會肯定基礎的人文教育、理性對話、抽象思辨的價值,然而,在現實生活裡,它們卻會遇到很多敵人。《美國的反智傳統》就是討論「智識」在美國遇到的阻礙。

我自己對美國人的「反智」卻來自於相當生活化的經驗。我自己在2004年到了距離太平洋一千多公里的美國內陸城市念研究所,在那期間,我發現儘管美國的學術研究能力可能是全球頂尖的,卻有很多我們難以理解的現象出現在校園裡。譬如說,美國大學非常重視校際運動比賽(包括NCAA等等)的成績。他們認為該校今年在全美運動比賽的表現會直接影響到他們明年的招生情況。什麼原因呢?我認識的美國人也說不能理解,但這是一個已被公認的事實。美國大學每年會砸下大筆金錢去招收優秀的運動員與教練。那一陣子我就讀的猶他州立大學的美式足球表現不錯的時候,據說校隊教練的薪水比校長還高。

被田納西政府控告的史科普老師被田納西政府控告的史科普老師,為轟動世界的歷史性事件:「猴子審判」(Monkey trial)主角。

相較於大學,美國中學教育的「反智」也不遑多讓。受制於高壓的填鴨式教育的台灣人常羨慕美國中小學生的輕鬆自在,但對美國的有識之士來說,長久以來的「快樂學習」導致學童的基礎能力低落、以及低薪導致招不到好的師資,成為美國教育最為人詬病之處。更令台灣人難以想像的是,受到基督信仰的影響,許多美國人相當堅持人是上帝創造的,而非達爾文演化論所主張的是由猴子演化而來。這些人形成強大的遊說團體,阻止公立高中教導學生演化論。在1925年,史科普先生(John Scopes)因為採用演化論教科書被田納西州政府控告,形成轟動一時的「史科普案」,最後史科普先生被判有罪並被罰了一百美元。直至2005年,都還有2/3的民眾支持學校同時教授「創造論」與「演化論」。在民粹壓力下,科學也得讓步。

然而,對台灣人來說,觀察美國的「反智」不用到教育現場,看好萊塢電影就夠了。細心的觀眾或許早就發現,美國大眾娛樂產業裡向來對會讀書的好學生不太友善,總是把他們刻畫成懦弱、呆板、沒有女孩緣的小胖子。史蒂芬.金的恐怖電影《牠》中的(Ben Hanscom)、HBO的全球暢銷巨作《冰與火之歌》中的山姆(Samwell Tarly)就是很好的代表。用淵博的知識解決問題固然是一樁了不起的技能,但頂多只是配角。主角一定是可能有點魯莽,但高大勇武、英雄豪邁的帥哥,譬如總是被批為You know nothing卻不減瀟灑倜儻的瓊恩.雪諾(Jon Snow)


左起:電影《牠》中的班;《冰與火之歌》中的山姆,以及帥哥瓊恩.雪諾


針對這些教育環境中的反智現象,很不可思議的是,霍夫士達特早在50多年前就在《美國的反智傳統》寫得一清二楚,彷彿半世紀過去了,美國人對教育的認知態度完全沒有變化(今年的二月與四月,西維吉尼亞、奧科拉荷馬與肯塔基三個州都爆發了上萬人的老師罷工,抗議薪資太低)。《美國的反智傳統》指出,美國的反智文化有四個根源,包括宗教政治商業文化,第四個就是教育

霍夫士達特說,不可否認美國的教育有極其成功之處,近代以來,美國是除了英國清教徒以外,第一個主張建立免費的基礎教育的國家,學校與圖書館的數量也一直增加。政治領導人都非常重視教育,林肯甚至說過:「教育是我們做為一個群體所能從事的最重要之事。」然而,美國的教育有非常強烈的實用主義傾向,他們認為教育基本上只有兩個目的:一是為國家培育具有良好品行的公民,二是幫助孩子取得在社會上可以為生的一技之長。我們可以看這段原話:

大規模教育的目標不是要培育出優質的心智能力,或是對於知識與文化的高度興趣與素養,而是要培養出公民,以及社會各行各業人員的基本能力……社會上的有錢人一直擔心教育花費他們的稅金過多,但是大規模公立教育體系大量地培育公民,可以避免社會失序,勞工不致無知識,也會降低犯罪率與激進社會革命的可能性等……

相反的,涵養人格的博雅教育、深刻的專業訓練,不但不是必要的,反而會被認為是被菁英權貴壟斷的特權,他們熱愛藉由炫耀詰屈聱牙的抽象理論與專業術語,做為鞏固自身地位的手段。華人也有責備讀書人「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時候,美國人則發揮到了極致。他們未必否定專業的價值,但更鄙視滔滔不絕地講大話卻不會幹正事的知識分子。

美國人是一個強調「實用的」的民族。無論是華人還是歐洲人,基本上都欣賞身無分文、但卻學識淵博、能吟詩作對,說不定還寫得一手好字的文人,這是因為我們一方面相信現實之外還有另一種不同的價值傳統,也相信這個傳統由於各種阻礙(譬如出身卑微)未必能在現實裡實踐,因此現實的失意落魄未必代表什麼;美國人追求的,是立即的、看得見的成功,這反映在他們對商業上的重視。

美國第30任總統柯立芝說:「美國的事業就是做生意」(The business of America is business)。賺錢是目的,教育與技能只是手段。於是,成功商人、企業家成為美國反智傳統最強而有力的推手。鋼鐵大王卡內基就非常鄙夷大學的博雅教育,他認為「大學教育對於經營企業幾乎是致命的傷害」,大學生「學拉丁文與希臘文,學這些語言跟學印地安人語言一樣是沒有用的……」,直到當代,賈伯斯、祖克柏等全球矚目的美國企業家都大學沒有念完就投身創業,也可說是這種反智傳統的寫照。

美國第30任總統柯立芝美國第30任總統柯立芝

卡內基卡內基

班傑明.富蘭克林:美國心靈的原型(《賈伯斯傳》作者經典巨作)

班傑明.富蘭克林:美國心靈的原型(《賈伯斯傳》作者經典巨作)

《美國的反智傳統》舉出了許多美國人對知識分子之鄙視的案例。其中最叫一般讀者震驚的應該就是關於美國開國元勛傑弗遜的評價了。眾所周知,傑弗遜是偉大的天才,他憑著極佳的古典素養草擬了《獨立宣言》,不僅成為美國建國最重要的文獻之一,更奠定人類民主發展的基石。他同時還是維吉尼亞大學的創辦人。此外,富蘭克林是美國第一任駐法國大使、報社總編輯、暢銷書《窮理查年鑑》作家,發明避雷針的故事更家喻戶曉。我們幾乎可以說美國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由一群知識分子創建的國家;然而,即使在他們權力鼎盛的時代,都未能免於「反智」勢力的攻擊。傑弗遜在1796年有望接續華盛頓作總統時,他被多位眾議員質疑其能力。他的學養反而成為他擔任政治領袖的阻礙:

他的確是才華洋溢的人,精通於學問,且善於為文。他曾在法國住了將近七年,停留直到大革命爆發一段時間後,也在這段時間內他對於理論的造詣,對於道德、宗教與政治的批判都有長足的進步……

當哲學家成為政治人物時,他通常會顯現幾種特色:膽小、異想天開、一意執迷於理論的不切實際,與在急迫緊要需果斷決定迅速行動時往往猶疑不決……

更適合筆耕贏得文名,而非治國……

可能讓他很適合出任大學教授,但絕不適合當總統,就如同他絕不適合當軍隊統帥一樣……

率領美國人獨立建國、奠定了美國政治的基本理念的人,卻會被質疑作總統的能力。其中固然有權力鬥爭的因素在,也牽涉到傑弗遜本人不如華盛頓般有赫赫軍功,還有更深層的理念因素,而這理念,恰恰也是傑弗遜自己最堅持的,就是對民主價值的信仰。民主的根基是什麼?就是對「一般人」的理性與道德能力的肯定。傑弗遜自己就說過一句話,他在1787年對自己的姪子彼得說 :「如果你要一位農夫與一位教授判斷一件事情的是非,則農夫可以做出好的判斷,甚至有時比教授好,因為他並沒受到太多後天人文規範的影響。」

作為一個偉大的學者兼政治家,傑弗遜這句話可以說是挖坑給自己跳,自斷「哲學家皇帝」的手腳。然而,《美國的反智傳統》告訴我們,放在美國歷史的脈絡裡來看,傑弗遜可以說非這麼說不可,因為背後的觀念觸及到整個美國反智傳統的核心,亦即對人的理智能力的肯定。這裡的「人」指的不是天才、也不是受過良好傳統教育的貴族或學者,而是所有人。那些為了追求新生活而從歐洲飄洋過海來到美國的移民,或是從新英格蘭出發向大西部草原拓荒的屯墾者,儘管目不識丁、甚至粗鄙不文,但卻展現了無比的毅力,在沒有政府或是任何傳統社會組織的支援下,靠著自己的雙手、基本的常識,與天賦的直覺在美洲大陸開啟了新生活。他們的勇氣來自於、也印證了他們的基督教信仰的一個主張:上帝早就已經賦予每一個人做正確道德判斷的能力。

早期的移民大多是新教徒(Protestant,或稱改革宗),馬丁.路德與喀爾文就是基於對天主教迂腐的儀規與壟斷權力的不滿才創立新教。他們強調的就是任何信徒憑著研讀《聖經》就可以直接與上帝對話並獲得救贖──教會的歷史、代代相傳的儀式、先哲對教義的詮釋,不僅不必要,甚至是對純粹的信仰有害。而政治問題經常是道德問題,於是在政治上,販夫走卒也應該與建國先烈有相同的發言權。

美國建國的歷史也與美國人的宗教精神相通。在古老的歐洲與東方社會,歷史通常被視為文化與智慧的累積。但從歐洲獨立出來的美國卻視歷史為道德上的腐敗、政治上的壓迫的象徵,而美洲新大陸則是充滿機會的新大陸,等待著決心與過去切斷臍帶的移民的開創。卡內基就說:「我們不要被無知的過去綁住,它並不是教導我們應作什麼,而是應避免什麼。」因此,建立在古典文獻之上的藝術、哲學、詩歌種種文明結晶,對美國人來說便淪為當代人充分實現自我的阻礙,而非必要的訓練。

杜威美國教育家杜威,實用主義哲學的代表人物之一。

這種對人性與歷史浪漫的理解也融入了以杜威(John Dewey)為代表的美國教育哲學,他們相信「上帝把祂的神性放在兒童身上」、「人在兒童時期最純潔,因為剛從上帝手中誕生,代表了世界上最可貴之物。」也因此,教育只要順應發揮兒童的自然天性就好了。試圖改變孩子天性的教材很危險,老師的權威必須被壓制。不幸的是,老師的專業訓練與付出因此不被重視。「快樂學習」的理念固然讓許多孩童得以無憂無慮地成長,卻也犧牲掉美國學生在語文、科學、人文史地上的基本訓練。

至此,我們應該已經可以看出霍夫士達特如何從宗教、政治、商業文化、教育制度四處著手,追本溯源地探討美國反智傳統的根源。我們也當知道,雖然小布希、川普等美國政治領袖的反智言論不斷,但美國人的反智不只是一種政治操作、也不是一種時代潮流而已,而是瀰漫在美式生活中每一個角落的文化基因,而且,有的時候並不無道理。它反映的是特定歷史背景中形塑出來的生活態度。美國人可能很理盲、偏執,有著莫名的民族主義與奇怪的堅持(例如「創造論」與「合法擁有槍枝」的權力),但在背後支持他們的基本信念 ──基督教與民主文化中對個體的尊重、與對平等的堅持 ──卻彌足珍貴。


雖然小布希、川普等美國政治領袖的反智言論不斷,但美國人的反智不只是政治操作和時代潮流,而是瀰漫在美式生活中的文化基因。


對台灣讀者來說,本書的價值除了幫助我們在看待美國政客的荒唐言論時能有更深層的思考,更重要的是讓我們反思我們自己與「智識」的關係。正如霍夫士達特開宗明義就指出的,其實很少人真正的「反智」,我們都或多或少的承認教育、文化、理性、經驗的重要。但問題是當「智識」與其他價值碰撞時,我們會如何選擇?追求立即的經濟利益、尋求超自然宗教力量的慰藉、對豪邁的男性氣概的盲目崇拜、在狂熱的群眾運動前噤聲,這些都會危害我們對「智識」的堅持。反過來看,是否有時打著提升文教口號的政策,譬如補貼公立音樂廳與交響樂團,其實只是滿足了特定社會菁英的品味與利益呢?有時看似合理的政策,譬如刪減國立大學預算與教師薪資,卻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踏上「反智」一途呢?這都沒有簡單的答案。如何評估「智識」在人類社會中的地位,正是對我們的智慧的考驗。

最後,引用作者語重心長的一段話作為本文結尾:要對抗一種天真又無理的謬誤,當然是手到擒來的簡單事情,但是本書卻不屬於這種狀況……我並未說過要消除『反智』,因為這非我們能力所及;而且若一心想要徹底除掉這個或那個謬誤,其實是很危險的事,就跟任何其他妄想一樣危險。


王家軒
八旗文化編輯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 都過了這麼久,為什麼我們要記得二二八?

    二二八的故事中不只有受難者,也包括加害者、旁觀者,和島嶼上的每個人;不只包括事情是怎麼發生的,也包括知情的、知道一部分的、不知道的人們怎麼經歷這些事;不只包括真相,更包括去認識它跟我們的關係何在,真相才具有意義。

    2750 0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都過了這麼久,為什麼我們要記得二二八?

二二八的故事中不只有受難者,也包括加害者、旁觀者,和島嶼上的每個人;不只包括事情是怎麼發生的,也包括知情的、知道一部分的、不知道的人們怎麼經歷這些事;不只包括真相,更包括去認識它跟我們的關係何在,真相才具有意義。

275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