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充電5分鐘5-Minute Reading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父母對孩子的愛會有條件,孩子對父母的愛沒有條件,所以才會有情緒勒索(下)

  • 字級


(右)導演陳慧翎/(左)編劇簡士耕


單元之一《茉莉的最後一天》在去年八月底殺青,探討一個聽話聰明的乖女生為何跳樓。九月,有個北一女學生跳樓。陳慧翎住永和,離女孩家不遠,這件事也在臉書的永和人社團引起討論。「在其他家長眼中,這女孩已經夠優秀了,但是家長還是覺得不夠。那條標準線會一直往上提,我真的覺得好悲哀。跳下去的孩子,一定恨透這世界,一定對這世界感到絕望。」陳慧翎說。

簡士耕補充:「我的第一感覺是,她一定很愛爸媽,很想達到爸媽的期待,那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或者,她可能不知道繼續愛爸媽有什麼意義。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預告_我們的對話_茉莉的最後一天篇//


已經為人父母的創作者,如何以雙方立場來看這些拉扯?

「我是一個非典型的媽媽,孩子不是我生的。我也一直在想,是不是因為沒有那個臍帶,我可以用更客觀的角度去看。另一方面是,雖然我已經四十多歲了,但從我小時候開始,就非常討厭大人的世界,我非常討厭規矩、被控制、質疑。到我現在這個年紀,經歷那麼多事情,成為人家的媽媽,我必須要針對我看到的事說出我自己的觀點,即使跟大部分的人不一樣,我也想說。」陳慧翎解釋,「通常電視台不會給你這個機會,不希望你去挑戰觀眾,但我底子裡的叛逆性格又來了。從題材開始,我們就已經在挑戰,過程真的很困難。但是社會對成功的價值如此單一,把每個小孩都當作生產線上的產品,我以為只有我們小時候那樣被對待,原來現在的小孩更慘,我覺得很可怕。


傷害被刻進不起眼之處,即使沒有被喚醒,卻始終都在。從前的孩子長大了,遇到狀況,還是用相同的套路對待下一代,單一的指標成為沒有出路的跑道。

「既然可以一直輪迴,代表某個程度上是有效的,因為社會價值繼續看重學歷、競爭力,從小就要擁有更多能力,然後跟孩子說:『將來你會感謝我』。社會繼續朝二分法下去,真的好恐怖。生了小孩,卻沒想清楚接下來該怎麼辦。」簡士耕說,「我大學讀社會系,在討論的過程,有些同學真的會把家裡的問題講出來,我記得老師認真給的建議是:你就在爸媽面前表現一套,你知道那一套是你演出來的,等到你可以獨立,經濟自主的時候,你就做自己。不可以忘記你自己是誰。我現在是爸媽,叫其他人的小孩在爸媽面前演戲好像不太好,但那是最務實的答案。你要敷衍父母,也要原諒他們,畢竟你知道的已經比他們多了。


當了母親後,陳慧翎彷彿開啟一段自我反省、自我覺察的旅程。有次兒子說,不知道以後要做什麼。她發現自己也會擔心,雖然嘴巴上會說做什麼都好,但心裡也有高低之分。她練習時時刻刻有意識地跟這些東西對抗,讓自己更放心,只要兒子喜歡這個世界,就會發現自己的出路。

小時候應該教的是『認識自己』,但我們小時候被教的是『從眾』,變成是拋棄自己。一直到念大學的科系,都是在父母監視下決定,更不用說你之後做的工作。每個人真的都要有自覺,去找到自己跟做自己。」陳慧翎說,「很妙的事情是,每個人懷孕時都說,希望孩子可以平安健康長大就好。當孩子長到一歲、兩歲、三歲,你對他的期待跟目標就會愈來愈多。父母對孩子的愛會有條件,孩子對父母的愛沒有條件,所以才會有情緒勒索。那麼多孩子到十幾歲、到四十幾歲都甘於被勒索,內心害怕不被愛,那會影響很多,從工作的表現,對親密關係的害怕,那根源都是害怕達不到媽媽的標準。」

在《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系列,因為想講的實在太多,他們有意識地拉出每一個角色,讓每個角色折射出背後的家庭,投射出現代社會的縮影。例如即使職業婦女的比例這麼高,女性還是會主動把教養的責任扛起來;例如孩子出了狀況,第一個反應還是先指責媽媽。在這些千手指向媽媽的故事中,都有缺席的爸爸,在聚光燈之外,那是名為父親形狀的巨大空洞。如果想被織進故事線中,無論好壞,那父親們也請努力爭取。

陳慧翎笑說,「 我也看到很多很有自覺的爸爸,還是有希望的。台灣在進步,只是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爸爸趕快回來吧。

 
簡士耕有三個孩子,其實很想在家帶小孩,只是社會對爸爸還是有莫名其妙的期待,跟對媽媽莫名其妙的期待是一樣的,男生在家帶小孩可能會被笑。「教養不是母親的工作,那真的是一門需要學習進修的專業,其實滿困難的。我不能再像我爸對我那樣去對我的小孩,我需要先扭正,先搞懂自己要成為怎樣的父親,去理解父親對我來講扮演的角色,我現在沒有答案。」他回想,「我爸常常出差,都不在,我一直不覺得有什麼問題。我這一年來也是工作,多半不在家,我的小孩反應好像差不多。甚至爸爸不在家,他們好像覺得比較舒服,我覺得很悲傷,悲傷感讓我想要多待在家。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5DVD(On Children)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5DVD(On Children)

因為覺得都市不適合兒童生長,簡士耕全家搬去花蓮。他覺得都市小孩的快樂都跟物質有關,是買新鞋子買新玩具。他認為真正的快樂是認識你自己,認識周邊的人,認識腳下的土地,有空會帶著小孩們去騎腳踏車,去游泳,去爬山。做為在場唯一的父親代表,他說,「如果你決定生小孩,小孩真的需要你的時間,陪伴是最重要的事。生小孩這件事是沒辦法後悔的,你要清楚知道愛是怎麼一回事。如果看這部片,你感覺到我不想再這樣下去了,也許可以靜下心來想想,你自己到底是誰。

親子關係始終是最難解的習題,在成為父母之前,他們都當過孩子,在成為父母之後,不代表那個心中的孩子不再恐懼。不過至少可以試著把問題說出來,直視那個問題,直視親子之間的巨大鴻溝。在無條件的愛沒有完全消逝之前,不讓它轉化成無條件的恨。

也許這部片會讓一些同溫層破裂,會動搖一些原有的認知,但是透過縫隙,透過空洞,我們得以看見另一個世界。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導演陳慧翎訪談//


 繼續閱讀►《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父母對孩子的愛會有條件,孩子對父母的愛沒有條件,所以才會有情緒勒索。(上)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你想終止惱人的年節對話嗎?試試看跟對方聊這幾個話題

有一點禁忌、有一點難解、有一點傷痛,有一點不敢面對,可能會聊不下去,但如果話題繼續,你們將重新認識彼此。

460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