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會客室_本月客座//
【內行逛書展,怎麼買怎麼看】
【舉手發問─國學才子祁立峰 】
祁立峰
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著有散文《偏安台北》、《讀古文撞到鄉民》、小說《台北逃亡地圖》,並曾於中時副刊「三少四壯集」、聯合副刊「書市觀察」、「Readmoo閱讀最前線」等媒體撰寫專欄。新作為《來亂》(聯經出版,2018)。
博客來(以下簡稱博):能否請你當博客來這次線上國際書展的導遊,請你陪逛陪買,告訴我們怎麼買最超值最划算,還有哪些書最值得推薦最好買?
祁立峰(以下簡稱祁):最值得最划算的當然是我自己的新書《來亂》,保證滿滿秘辛血淚大平台,爆卦一個接一個,讓大家讀後嚇到吃手手。(以上廣告文結束)
認真說,線上書展真的都很破盤超划算,譬如當年爆紅的《祕密花園》,還有本屋大賞受賞作《村上海賊的女兒》竟然都只要五折,石黑一雄代表作《長日將盡》、文青必讀太宰治厭世巔峰《人間失格》、反烏托邦的低端人口隱喻神書劉慈欣《三體》等等,也都只要七折就可以帶回家。不過當然折扣只是參考,若真心愛書買了就當作功德,希望大家都能在線上書展買好買滿。
博:能否談談自己對於在台灣逛書展這件事,從過去到現在有什麼不同的觀察或體驗?有沒有特別有趣的經驗可以分享?另想問,古代有書展這回事嗎?
祁:我算是滿資深的台灣國際書展支持者,所謂推理要在晚餐後,約會要在書展裡,一去書展文青技能樹立刻點滿,撩妹技藝加50分。所以除了經常去約會,也做了深度觀察。過去書展確實有點像被批評的是大賣場那樣,各種小蜜蜂麥克風叫賣聲,但這幾年已經有了明顯的改變,講座變多且場場爆滿,講座當成體驗經濟,買書就可以視為一種附加的效益。比較有趣的經驗就是我成為作者後每年都在想說不定會在書展半途被鐵粉捕獲(但從來沒有發生過XD)至於古代書展……這真的問倒我,我看古裝劇,城牆邊鬧市裡都有那種賣古書善本的,但就現實來看,像「清明上河圖」裡面勾欄瓦舍,似乎從古到今賣書這檔事,都是比較安靜低調的,但我也覺得也沒啥不好。世界那麼吵,閱讀可能是唯一靜好的事。
博:有沒有在其他國家逛書展的經驗,跟台灣最大的不同是什麼?最喜歡的部分是什麼?
祁:其實我肥宅屬性,真的沒有去國外書展的經驗,倒是在日本百貨公司地下街逛過二手書店,發現還是台灣好逛(廢話因為日文苦手吧)
博:以一個老師的身分來觀察,現在的大學生喜歡閱讀嗎?或是閱讀的選擇跟過往有沒有特別的差異?以現階段你覺得大學生最需要閱讀的是什麼?
祁:說真的大學生閱讀比例是逐年下降,且就算是課堂報告或規定的讀書心得撰寫,很多同學也是去網路上查個大意來充數,以為老師沒有用過維基百科和咕狗嗎(森77)?就大學生的閱讀來說,我覺得趨於兩極化,一類是追隨網紅網美,嗜讀小清新的詩與圖文書,且常在IG瘋轉,除了閱讀的意義,更有一種同溫層的認同。另外一類就是讀大長篇的類型小說,幻武仙俠等等。如果問我覺得大學生需要讀什麼,我倒覺得沒有一定要是紙本書,網路專欄、公知的論述,時事的快評,這都是訓練表達與溝通等當代思維的媒介。當然,我覺得「經典」的閱讀也是必要的,請見下題繼續討論。
博:關於高中課綱上演文言文與白話文大戰的時候,你看到同一輩的人希望減少古文,但自己卻是研究古文的中文系老師,能否談談在這件事的心態上有沒有什麼糾結或是看法?
祁:承上題,古典文學研究算是我的職業,我對古文當然有愛,但倒也不覺得每個人非得具備閱讀古文的能力,這關鍵還是回到所謂的「經典」。當然「經典」是變動不居的,每個時代的經典都可能受到權力、場域、文學集團(即是我們常說的「帶風向」)給牽引。但我覺得一代有一代的經典,漢賦唐詩宋詞元曲,它們價值在於提醒現代人,我們很多的紛擾與徬徨,其實古已有之,不用過於憂患無助。
對文白之爭我其實沒太多糾結,歷代都有新舊之爭,而古文的存廢可能也會隨著時代變遷,終而有一必然的發展。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歷史的巨輪」吧,而這樣的預視與淡定,我覺得來自對於古文的理解。所以若高中課綱全無古文了,我會覺得有些可惜,因為那是我們的文明一路積累到了如今的模樣。
博:做為一個創作者,你嘗試過小說、散文、甚至是古文研究,能否談談這些不同創作時期的歷程以及想要告訴讀者的事?
祁:其實我覺得一切很意外。一開始我就是一個文藝青年,想說當一個小說家,但後來讀了研究所,開始研究古典文學、成為職業。我過去總覺得研究古文就像當一個編輯、科學家或保險員那般,與寫作無關。但後來出版了《讀古文撞到鄉民》,好像因此被認為是一個專門以嘻笑怒罵解讀古文的創作者,一切都在意料之外。不過我覺得就像卡爾維諾在《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中談的「輕與重」,我們有時會覺得「重」的文學才是好的、才有價值,這是來自於我們現實人生的沈重。但「輕」也是另一種美學,有時我們何妨擱置那些沈重,接受這種歪讀惡搞的作品,留心它們背後抵抗世界的意義。
博:即將出版的新作品跟過往有什麼不同,這次要談的核心是什麼?
祁:這次散文集《來亂》其實是之前的散文集結,說到這個容我稍微嘴一下(真的不想嘴),其實以前的散文或小說貌似不用有太明確的主題或核心,大致上就是「這本散文關於身體、創傷與夢囈」,這部小說的主題在處理親情,或這是一個關於愛與勇氣與冒險的故事(是《海豚灣戀人嗎》XD)。但這幾年風向丕變,就算小說散文也得有明確的議題性。(但說真的《來亂》就只是出來亂而已啊)。
不過認真說,書中還是有幾個核心議題,我自己覺得最好的是「貴圈真亂」這一輯,談了流浪博士的悲摧心路歷程;還有就是談文學獎、虛構抒情散文等等。另外像「沒人來我的新書發表會」這篇也很妙……(請大家幫QQ)總之這本書自己覺得讀得很開心。書中不少文章沒在其他地方發表過,與其說娛人,應該更多的是自娛吧。
博:對你自己而言,人生最重要啟發你閱讀的時刻是什麼?有沒有哪一本書對你影響極其重要?
祁:我覺得有好幾段時刻吧。如之前所說,在努力養成我的文藝青年教養,立志成為文青時期,除了朱天心、朱天文、張大春、邱妙津,我讀到當時文青必讀的駱以軍《降生十二星座》,那種虛構後設魔幻讓我鏘起來,目眩神迷,然後就按圖索驥,找了馬奎斯、波赫士、卡夫卡、米蘭昆德拉讀過一輪。回想起來大概是大學剛畢業的時期吧。後來讀研究所時台灣開始大量翻譯日本小說。其中我特別喜歡吉田修一的《惡人》,那分明歸類成推理或娛樂小說,卻在小說裡把人性的卑屈與猥瑣、鄉城青年的荒涼與寂寞,描摹的絲絲深刻。然後我就在想說,啊,自己有可能寫出這樣雅俗共賞、哀感頑豔的作品嗎?
博:接下來有沒有最想挑戰的書寫題材或是形式?能否與大家分享。
祁:就如上述所說,我還是很希望能回歸寫小說,姑且不論什麼嚴肅或大眾的分野,重小說或輕小說的分界,我就想寫出這個時空,這個地域,專屬於我們這個世代的故事。寫作開始時是一種欲望、一種神思,所以無論有沒有讀者,寫作欲望都會驅使我們繼續寫下去(突然好熱血)。但若問我銷售的問題,我會覺得若真的沒有足夠的讀者,那書也未必要出版。畢竟出版業也是一門生意,精準挑選商品也是理所當然的。所以我會覺得未來新的小說完成了,不一定要紙本化,若真的有讀者願意讀或許以線上連載的方式,有若幸影視化有了觀眾進而再考慮出版。或許未來書真的會變成像CD那樣紀念價值的存在,但我覺得就如同過去歷史的興衰似的,如同我前面說這就是「歷史的巨輪」具現化的樣子,無論是否喜歡、好像也只能迎向靈光消逝。
博:做為一名讀者、創作者、教學者,請推薦不同面向你認為最想推薦分享的閱讀書目?
祁:
- 劉勰《文心雕龍》:大家可能有聽過沒看過(8+9 4ni?),但那真是古典時期努力讓文學理論化的登月一小步。
- 湊佳苗《惡毒女兒.聖潔母親》:台灣熱衷親子教養,地方媽媽滿滿正能量,但湊佳苗總能寫出親情最歪斜最黑暗欲說不得的暗瘡苗。
- 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戀愛與學運的聖經,村上大叔的寫作原點。
- 朱天心《古都》:台北城裡還沒妖魔跋扈的前預視,記憶說不算數也就真的不算數了。
- 駱以軍《降生十二星座》:文藝青年教養成長奶粉(亂講),永恆的童稚殘忍哀愁的天蠍女孩,這不是最後一關了嗎?
-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暴亂、愛情、性就像革命本身,那麼燦爛幻美,不能描述又不能承受。
- 《鱷魚手記》:邱妙津身後三十年,大學生活依然像她形容的那個壅腫的魔術袋,大學生必讀的同志經典。
- 痞子蔡《第一次親密接觸》:接地氣的網路小說起點,戀愛與絕症,台灣板的《山渣樹之戀》、《在世界中心呼喊愛情》。
- 東野圭吾《嫌疑犯X的獻身》:比起《解憂雜貨店》,我更愛「黑東」,兩個理科男終其一生的對決,相愛相殺,至死方渝。
- 第十本留給大家填空。姑且不論經典與否,當我們開始閱讀,我們就成為整座文明盛世的一部分。
★本月讀書日(1/26-27)圖書雜誌MOOK滿千再9折!看更多本月「讀書日」推薦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