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為生命起源,海洋孕育了種類繁多的動植物悠游其間,經過長時間演化,讓海洋生態更加豐富多變,逐漸引起大眾與學者們的好奇、關注與研究。
清康熙年間的畫家兼生物愛好者聶璜就是其中一員,他遊歷大江南北,透過自行考察與探尋傳說,繪製出共四冊的《海錯圖》,書名的「錯」意指繁多。這套作品一度沉寂消失,直至雍正年間才因蘇培盛(覺得熟悉嗎?對,就是電視劇中那位)帶入宮中而重現江湖,後來輾轉分離,目前台北故宮博物院存有一冊。
《海錯圖》裡繪製記錄了共三百餘種海洋生物,除了我們常見的魚、蝦、蟹、貝類之外,尚有海洋植物與水生昆蟲。實際翻閱內容,有一種與閱讀《山海經》時類似的趣味,會讓人想了解,圖錄中所記載的到底是現在哪種生物?
2017年博客來簡體館科普選書《海錯圖筆記》,就是因此而生的產物。作者張辰亮從小就喜歡研究動物,是大陸知名的「博物男神」,微博擁有六百多萬粉絲。他在中學時看到北京故宮展出的《海錯圖》後深受吸引,之後便一頭鑽進海洋世界,難以自拔。
聶璜以類似漫畫人物般趣味又呆萌的外型,描繪《海錯圖》中每樣生物,配上文字記錄的特殊習性,和自己創作的一首小詩小贊,加上與現行使用完全不同的名稱,讀起來令人興味盎然,比現在很多圖鑑更好玩。例如海龜,在清朝被稱為「海和尚」,說牠是「鱉身人首,振臂遠航」,看著書上的圖樣,再想想真正的海龜外型和泳姿,其實還真有那麼幾分相似。
但《海錯圖》裡面的記載其實並不完全正確,因為許多生物聶璜也不曾親眼見過,只是聽別人轉述而來,所以從2015年開始,張辰亮開始進行《海錯圖》考證計畫,力圖還原這些生物真正的樣貌與習性,目前已集結成兩本《海錯圖筆記》出版。
《海錯圖》中有一幅非常有趣的圖,描述名為蟳虎的魚類,捕食螃蟹的景象。上面說蟳虎會用尾鰭挑釁躲在石縫中的蟹,然後利用甩尾拔下蟹螯完成獵食。蟳虎在聶璜的筆下,有一雙圓滾滾的萌眼,頭大大身體厚實,可愛感爆表,但這個捕食過程卻是徹底錯誤。
張辰亮透過分析螃蟹習性,以及蟳虎本尊的生活方式,還原上述傳說真相,也帶出了人類對於生物描述的想像風景。發生同樣狀況的是鱷魚,《海錯圖》上的鱷魚遍體紅色,眼睛和四肢上方有著火焰般的花紋,體型更像科摩多龍。這完全是道聽塗說造成的謬誤,但除去傳說與幻想色彩後,這龐然大物的現實悲歌真實上演著。
因為氣候變遷,加上棲息地遭受破壞,目前中國境內已經沒有任何鱷魚存在,最後一次現蹤,已經是1909宣統年間的事。張辰亮在《海錯圖筆記》中不斷提及一個殘酷的現況,這情形不只發生於中國,而是全世界都正面臨的問題:濫捕與環境破壞。
記得小時候,家裡除夕夜永遠都會紅燒一條黃魚,皮香肉嫩,每次都要忍住吃光的慾望,苦等過半夜十二點,然後歡呼開始清空盤子的重責大任。忘了何時開始,除夕桌上的紅燒黃魚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乾煎鯧魚,因為黃魚遭到過度捕捉,數量迅速減少,價格更加金貴,再來養殖黃魚代替野生黃魚出現在市面上,但是美味難以比擬,野生黃魚就這麼消失在你我眼前。
不只魚類受到濫捕影響,其實其他水中生物也面臨同樣艱困的環境。例如:海蛇。在東南亞海域曾經有過一個自然景象:海蛇帶。這是指海蛇在交配時節到來時,浮上水面尋找另一半而發生的現象。但浮上水面的海蛇活動能力降低,且本身性格較為溫順,所以容易遭到大量捕捉,牠們被賣往醫療中心製造血清、進入餐廳成為佳餚,儘管身為保育類動物,但這件事情,沒有人關心。
海洋做為生命起源,除了滋養生命,更是許多人賴以為生的場域,如同大地,海洋也無私的給予,哺育越來越貪婪的人類,儘管我們可見平滑如鏡的海面,但仍不能忽視暗潮洶湧的波濤。當被壓榨到一定程度後,海水也開始了反撲。
因為濫捕與棲地破壞而減少甚至滅絕的魚類日益增加,以後很多水族,將僅餘圖鑑標本可供憑弔;存活下來的海洋生物們,也並未逃過劫難,牠們生活在受到污染的水中,體內累積了塑膠和重金屬等有毒物質,影響牠們的生存機會,被捕撈上岸後,則成為你我入口的隱憂。
生命循環,週而復始,今天我們忽略的事情,明天或許就將變成棘手的問題。《海錯圖》中那些呆萌可愛的生物,絕對不是理所當然的存在,牠們正在發出呼喊,希望被正視、希望被關注,希望能找回純淨美好的天地,而不是那些黑忽忽、油膩膩的水域,以及因全球暖化變白死去的珊瑚礁。這些水生動植物的傷痛,早已成為我們必須面對的共同危機。
【獨家免費下載!年度選書指南(2016-2017)】
書店員們口沫橫飛攻防戰,只為選出這一本!
每年年末,所有博客來書店員們便要開始準備提槍上陣。在看不見盡頭的書海中撒網尋覓,接著再埋頭反覆苦讀,最終在一場場激辯中,選出一年當中最值得推薦的各類型讀物。
《年度選書指南(2016-2017)》這本電子書商品,集合了這兩年獲選博客來年度選書之中文、簡體與外文書名單,並收錄各書的內容摘要與博客來書店員們親自撰寫的推薦手札,誠摯地告訴讀者我們為何而選,以及這些書又如何值得一讀。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