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 本月大人物 /

漂亮的書都在這裡!李志銘《裝幀台灣》

  • 字級


李志銘-1
(攝影/但以理)

裝幀台灣:台灣現代書籍設計的誕生(梅花鹿平裝版)
裝幀台灣:台灣現代書籍設計的誕生(梅花鹿平裝版)
話說師大夜市、龍泉街尾,有家二手書店,名「舊香居」,平日總有些無所事事的作家與藝術家、罹患嚴重蒐集癖的愛書人,或是電波特強的編輯,跑來廝混閒聊。三不五十,這些人圍成小圈圈,在女主人吳雅慧的熱情點燃下,談些冷知識、熱八卦,有人如國安局長無所不知,相對就有人愛辯論、酸言酸語的,或根本天馬行空不知在說啥……一時興起,時尚專家還會從西裝抽出兩管紅酒聊共歡。

李志銘,是這天南地北沙龍的沉默角落,彷彿書堆中比較大本的書,若出聲,往往是全場尷尬的冷笑話。看他成天浸淫書店,以為光陰可以這樣虛擲,李志銘,難道是「一書作家」?(註:處女作為《半世紀舊書回味》

裝幀時代
裝幀時代
2010年底,《裝幀時代》出版,李志銘寫八位台灣書籍設計者,其搜羅考究的功力,令人刮目相看,在金鼎獎榮耀仍閃閃熠亮時,近四百五十頁的全彩姐妹作《裝幀台灣》推出,讀者還來不及歇喘,李志銘凌空一躍,如法力強大的高僧,掀起又一波台灣書籍裝幀的懷舊風潮。

而他總是那樣謙虛、如此認真,回憶起處女作出版後,正逢簡體書店的高峰,翻找之際,發現中國大陸盛行「書話體」,名作家如唐弢、黄裳、姜德明等人,專談書影,他開始被觸動。平日,在舊書店聊天,同好時不時炫耀珍藏的現代詩集,不僅物稀價昂,其設計之巧意,更是照眼。李志銘遂想,如果將這些「前電腦時代」的漂亮書影,聚合整隊,數量成百甚至上千,會是怎樣?中國大陸的書話體,著重版本考據、喜好搬弄民國掌故;台灣則多從旅遊生活著眼、走覽書店風景,這都不是李志銘的專長。大學讀建築、台大城鄉所畢業的他,接引西方以視覺圖像談歷史的新穎觀點,展開書影的偵探大冒險。

套句咖啡館流行句式:若非宅在家研究寫稿,或與同好交流馬路消息,李志銘,定在前往舊書店、跳蚤市場的路上。但他不只找書,也找人,如廖未林,意外得知人住桃園長庚的養生村,李志銘裝滿整個皮箱的書,前去拜訪,這位設計界的傳奇人物,興奮異常、滔滔不絕。李志銘說,廖未林讓他想起武俠人物——周伯通,真是好色之徒,臨老入花叢,八十八歲仍在作畫。

書影的脈絡,綿密而深廣,只要捉到開端,一條線牽一條線,就會繫連起奇妙的機緣。某次,他在跳蚤市場翻閱《今日畫刊》,多以女明星照片作封面,卻有一期繪畫,女人半遮面、眼影華麗仔細,讓他想起廖未林曾說「年輕時演抗日舞台劇,在後台學化妝。」他一查找,Bingo!就是廖未林的大作。(立刻註:談到此,李志銘發出憨樂的笑容,猶如中樂透)或許是巧合、可能是錯覺,這些書冥冥之中,彷彿有種力量,在暗中牽引。

李志銘引日本設計大師杉浦康平的話,說他像個拾荒者,將東方人不要的東方文化,撿拾整理,當成寶貝,用心維護並以文字細細刻畫成《裝幀台灣》,內容分為五大部分,從日治時期起始,談風景花鳥、原民形象、木刻手繪,分析漢字的設計特性,也從身體、政治與顏色透析背後的意涵,更不忘許多傳奇人物:不屈不撓的楊逵、已成鄉土永恆象徵的陳達、華麗中蒼涼至極的張愛玲、孤獨才高的周夢蝶

李志銘-2
(攝影/但以理)

翻開《裝幀台灣》第一頁,眼睛就會被黏住,因那些精心挑選、放大瀏亮的書封,愈老愈顯魅力,甚至比現下的新書更為前衛、大膽、獨一無二。李志銘解釋,在設計者仍未普遍使用電腦的年代,書封皆手工製作,方法天開地闊,書法、版畫、篆刻、插畫等等,個個無可替代。而且,設計者與各領域的文化人,混融不分,平日打屁喝酒,做書時互相激盪,更重要的,設計者會認真閱讀內容,文字與圖像,彼此呼應。

裝幀台灣:台灣現代書籍設計的誕生(蝴蝶限量書盒精裝版)
裝幀台灣:台灣現代書籍設計的誕生(蝴蝶限量書盒精裝版)
在這個無所遁形於電腦、人人可當設計師的時代,要找醜書封,還真難找。然而,書店的商業現實,逼迫封面要在五秒內勾起讀者的購買慾望;問題是,有些書買回去,要長久陪伴,甚至一輩子。書的裝幀,陷入五秒鐘與一輩子、吸睛與耐看的弔詭中。

遍歷書影的李志銘,認為書的美要用時間來驗證,那些經時間淘洗的書,若留存至今,都相當耐看。而《裝幀台灣》這本書是好是壞、美或者醜,尚難定論,可以確定的,是作者在細膩詩意的文字中,那份掩藏不住的純情與嚮往。

(文末註:六年五班李志銘仍單身,未聽聞出家念頭,如果書是他的戀人,不僅佳麗三千,還獨鍾熟女,讀者不可不察。)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設計師們把○○變成✕✕,之後產生了∆∆的效果!本本精彩的第四季好設計評選作品都在這裡!

又到了一季一次看美書的時候,本次入選作品我們看見設計師們如何透過設計語言或張揚或隱晦地傳遞書籍主題,並在執行上選擇最符合預算與該書調性的方式,且在其中藏著一些小巧思,讓評選的我們與讀者在翻閱中感到無比驚喜。

178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