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人物專訪

  • 【獨家導讀】與死亡為伍,與生命同行——走入歐文亞隆的《心靈時刻》

    作者:徐嘉俊(心靈工坊文化總編輯) / 2025-04-17

    「我們都知道自己終將一死,卻總是活得像不會死一樣。」這是歐文.亞隆在《凝視太陽》中寫下的句子。這本談論死亡焦慮的經典作品,自出版以來,陪伴無數讀者度過內心的低谷與黑夜。亞隆不談宗教、不講來生,他的文字沒有神祕的慰藉,卻以極大的慈悲與誠實,引導我們直視終將到來的終點,並且,學會在有限的時間裡活得更真實、更淋漓酣暢。 凝視太陽:面對死亡恐懼(全新增訂版) 作為當代存在心理治療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亞...

    More
  • 吳曉樂/以舞蹈打破世界之殼吧──讀《spring》

    作者:吳曉樂 內容提供:圓神出版 / 2025-04-24

    如果你是《蜜蜂與遠雷》的讀者,那這本《spring》你一定有似曾相識感。

    More
  • 【馬欣專欄】歷史總在前方,知更鳥仍在荊棘中唱歌——《罪人》

    作者:馬欣 / 2025-04-23

    這部電影相當程度地諷刺了現今的世界局勢,與大美國的縮影。像是祖先在召喚著後代醒醒,歷史從沒離開過。《罪人》用IMAX膠捲拍出了恢弘的美國南方美景,也拍出了大地從始至終的召喚。它將1930年連結到了今日的詭譎現實。 惡土與罪性、求救與祈禱,我們在其中拉扯與拔河,它非指誰是罪人,而是在這滿滿罪性的歷史中,人離開了戲謔的「吸血鬼」與死透的恨意,仍然往那不明確的光跑去,最後的彩蛋便是如此感人精彩,有如荊棘中的...

    More
  • 「你要在沒有人期待的地方表達關心,留下細緻的心意。」──專訪建築師托馬斯.海澤維克

    提問、整理:Emily Chan / 2025-04-16

    英國建築師托馬斯.海澤維克在他的著作《人本建築》指出,我們正遭受名為「無趣」的瘟疫攻擊,現代人被乏味的建築包圍,大腦已經被餓壞。他在這次訪談中重申,有時我們會忘記,建築是公共生活的背景。作為設計師,我們必須意識到這是個巨大的責任,並要記得問:這些建築,每天給路人帶來什麼? 他相信建築不僅是功能性的載體,更是我們的生態環境,並具有情感交流的角色地位。然而,近代建築往往太注重經濟效益與效率,設計過...

    More
  • 盧郁佳/只我一人活下來報信給你──讀《間關千里:動盪年代的遷徙記憶》

    作者:盧郁佳 內容提供:網路與書出版 / 2025-04-23

    「神從天上降下火來,將群羊和僕人都燒滅了,唯有我一人逃脫,來報信給你。」 信世昌教授主編的《間關千里:動盪年代的遷徙記憶》,邀集臺灣十幾位教授,紀錄父母長輩口述四九年逃難來台經過,彌足珍貴,解釋我們出生前另一個世界是什麼樣。 徐漢昌的父親徐文珊先生回憶清末,夏三餐,冬兩餐,餓了早睡就不餓。北方米貴,過節才吃米。遠途靠騎驢,有人進城走路四、五天,沒郵電、汽車。不懂民主,憧憬真命天子。有手工業,沒...

    More

文章類別

熱門文章HOT STORIES

  • 最新文章NEW STORIES

    最新文章一覽

    博客來獨書報

    博客來獨書報一覽

    搜尋標籤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