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 本月大人物 /

父與女的文字同盟──楊照《我想遇見妳的人生》

  • 字級


楊照-1
(攝影/但以理)

我想遇見妳的人生:給女兒愛的書寫

我想遇見妳的人生:給女兒愛的書寫

訪問當天,楊照甫拿到熱騰騰、剛出版的新作《我想遇見妳的人生》。隨著作者翻開書頁,從報紙專欄連載到集結成書,書裡增添了這對父女家庭生活的照片:從孩子成長重大事件的記錄,到日常不過的生活隨手拍;跟在照片下方的圖說,祝福般向書中女孩溫柔說話。透過鏡頭內外,可清楚地看見一位守在孩子身邊的父親身影。不缺席、與孩子一同成長,構成了七十幾篇既私密又寫進現代父母心底的散文最源頭的起點。

約莫從2009年一月起,楊照進行他身為「父親/寫作者」的工程,「我從很早的時候就在想一件事,孩子如果能有一段完美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子?」一方面希望孩子成為自己期待中的人,但更大的部分,卻不希望孩子照著自己所想像的,一模一樣的長成。懷抱這種心情,開始了「寫給女兒的信」的書寫計畫,打算以十二封信的方式,在孩子「還看不懂文字」的時候,記下一位父親想對孩子說的話,「小孩會怎麼長成,做大人的是無法知道的,所以我想先寫下來,等她長到十六七歲的時候就會懂,原來她在還小的時候,我是這麼想的。」

有孩子的生活,每天都充滿變化,最初始十二封信的計畫,很快地就被隨時都在發生的事件給取代,「大概是到了她三、四年級的時候,我們之間就比較能夠『互動』,她給我的感觸也愈來愈多、愈來愈頻繁。」楊照表示,那是一個需要說話的年紀,於是跟女兒講起一些「她不懂的事情」,計畫中的長篇大論,順勢變身為父女間短短小小的生活筆記,以連載的方式陸續見諸報端,專欄命名為:給女兒的生活筆記,「生活中遇見什麼,就寫下什麼」,第一階段的記錄,楊照就在女兒不知情的情況下獨力完成。

在這之前,楊照並沒有給女兒「過目」,「那時候沒特別想讓她看,我一開始寫的,也是她比較小的時候,像是去日本的記憶。」自己一人的書寫,在女兒一次不意的靠近書桌後,變成了兩人三腳的合作,「她是在我書桌上看到這份三萬多字的稿子。一旦知道了,她就很有興趣。」當時正逢出版社提出版計畫,楊照的前提是,必須經過「當事人」同意才能出版,「對著印出的字稿,當事人說了句『還好』,但後面的條件就來了,之後我寫的每一篇她都要看。」如同學生時代寫週記,一週一篇,楊照繼續敲打出他的父親的話,做女兒的很有默契,轉個閱讀平台,定時使用媽媽的i-Phone閱讀,忠實地扮演首位讀者的角色,維持父親寫作時的獨立性,一人一機繼續觀看書寫「我們的生活」。

寫作時間橫跨女兒小三到小六這些年,楊照表示,寫得比較集中的一段時候,是在女兒小學三年級的暑假。「那年暑假有個比較特別的狀況,她媽媽因為工作的緣故,不在家的時間比較多。」而楊照就成為女兒主要的陪伴者,一大一小迎著日光一齊出門,「上班前我帶她去國語日報大樓練琴,中午接她到我工作的電台,讓她陪我吃飯,下午繼續回去練琴。跟她單獨相處的時間變多,寫得也更多了。」

對於父親所寫的,女兒當然有意見,「她不喜歡的文章,通常不是牽涉她自己,而是牽涉到別人。像提及老師的那篇〈偏心的限度〉,她就說『對老師會不會不好?』所以沒有發表,是到了編書的時候,剛好她也畢業了,文章才收錄進來,」遇上書寫者跟書寫對象意見相左的時候,楊照跟平常一樣,以多討論的方法成功說服女兒,「而且,我沒有更改原本的內容。」這是楊照很喜歡的一篇。

進入學校,對孩子跟家長來說,都是重大的決定。在不希望課業壓力來得太早的大原則底下,楊照與太太共同為喜歡音樂的女兒,選擇進入音樂班就讀。做為家中的「唯一小孩」,楊照從來不需要催孩子上學去,孩子有自己的朋友需要,「雖然她在家自己一個過得也很好,但很需要朋友。張大春的小孩張容、張宜就是她從小到大的玩伴。」楊照發現,孩子的世界有一套極其微妙的變化,「剛開始的時候她跟張容玩在一起,因為兩人同年,張宜小他們兩歲半,就跟張宜說:妳不要來吵。但到了她小二的時候,情況就不一樣了,女生就是女生,就變成『張容是男生,不要跟』。她跟張容一樣大,跟張宜是同樣的性別,張容張宜又是兄妹,所以三人各有不同的組合,有時兩個女生玩,孤立了哥哥;有時是她跟哥哥玩,小的又在一邊,而當兩兄妹吵架時,她就成為調停的那一個。」三個小孩組成的世界,好玩的事太多了,「但我不好把別人家的小孩寫進去呀,那是他們爸爸的事,」楊照笑說。

楊照-3
(攝影/但以理)

《我想遇見妳的人生》出版的此刻,書裡的女孩也將進入國中就讀。「這正好是一個段落,當在討論這個系列我就有算到,大概到她小學畢業時,不管是要討論她,還是對她說什麼,到了國中的時候,都會很不一樣。」合夥人般的父與女之書,問及女兒有沒抱怨過,做父親的偷了她的故事?「沒有,從來沒有。我女兒很認命一件事,從小她就一直被問『妳怎麼那麼不會寫作文』,我想這跟她念音樂有關,她坐在鋼琴前面比坐在書桌前舒服很多,也自在很多。」

從沒離過家的女孩在今年夏天,出發去音樂營隊開心學習;話不多的女孩,偶爾打回家幾通電話,以簡單的「很好,byebye」反映了她的快樂,「你知道接下來會是放手的時候,一切也會繼續改變。」在書末〈不變的「爸爸」,變化的角色〉一文,楊照寫到:

在做爸爸這件事上,我得要學習新的本事,養成新的習慣。我得重新學習怎麼延遲發表意見的反應,以便讓你有時間形成自己的意見。……不急著給你我的答案、我的做法,因為那樣,你就不會知道自己的答案、自己的做法是什麼了。

「但坦白說,做爸爸這件事,真的是個挑戰。」楊照說。而在放手的當下,父親也從主要的風景,變成在窗邊等待,永恆不變的那一枚影子。


 楊照作品 
馬奎斯與他的百年孤寂:活著是為了說故事

馬奎斯與他的百年孤寂:活著是為了說故事

可知與不可知之間:楊照讀里爾克

可知與不可知之間:楊照讀里爾克

現代詩完全手冊:為何讀詩、如何讀詩

現代詩完全手冊:為何讀詩、如何讀詩

忠於自己靈魂的人:卡繆與《異鄉人》

忠於自己靈魂的人:卡繆與《異鄉人》

迷路的詩

迷路的詩

1975裂痕

1975裂痕

尋路青春

尋路青春

別讓孩子繼續錯過生命這堂課:台灣教育的缺與盲

別讓孩子繼續錯過生命這堂課:台灣教育的缺與盲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2024 春節特企 | 初三睡到飽!一起看5篇睡眠相關推薦選文

大年初三就是要睡到飽、睡到爽!5篇睡眠相關選文伴你入眠,祝你一夜好眠、新的一年天天精神抖擻!

74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