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厚心得
正因為不是人,所以讀出人際社交間最純粹的喜惡與行為本質
作者:陶比獅 / 2011-09-21 瀏覽次數(2957)
專門研究人類與科技互動的克里佛?納斯,原本為了改良科技與電腦的上設計,讓介面設計與實際使用能更加人性化──如為人詬病的Office小幫手、及BMW車款的導航系統等功能改進…但是,卻從中發現,電腦這樣標準化的機器,早就能引發我們對於真人的許多社交反應!而且不會受到潛意識或刻版印象預期等的因素所影響,在納斯的實驗中,將會觀察到一般人將不知不覺對電腦產生「好感」!更誇張的是,我們大腦還想維護電腦的「感受」,把電腦視作真人一樣的看待。
納斯在本書的研究裡討論到幾個基本卻又有趣的面向特質,包括:
「讚美與批評」─逢迎拍馬遇上逆耳忠言哪個中聽?
「個性」─工作場合裡,外向的人適合跟內向的人合作嗎?
「團隊與建立團隊」─建立團隊一定得靠活動辦成嗎?
「情緒」─傷心人需要哪種人來陪伴?
「說服」─欠了人情,即便欠給電腦,人還是感到虧欠?
人類的生理本能與神經結構、參與電腦實驗的行為表現,以及實驗後的自主意識回饋,在這本書流暢地一一被作者串接,並揭露出很多有意思但卻十分簡單的社交法則。其實,細心留意日常生活中就能得到映證,例如負面訊息的力量遠高過正面訊息,中性詞語(過得普通、不好不壞)則被大家當作否定或負面;車禍現場大家會減速觀看、但卻對明媚的風光鮮少停車欣賞,同樣地;日本汽車公司中新開發偵測警示系統的批評式回饋「請小心一點」、「你開的不太好」結果只引發怒火高漲的駕駛,讓駕駛行為更危險,但是讚美與安撫式的回饋,卻沒有讓駕駛開得更好或更差,因為讚美的衝擊力比批評低,因此要以促進記憶力的方式讚美,但批評時卻要給對方足夠的時間思考與回應。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些模擬實驗中,受試者雖然討厭會批評的電腦,但是卻一致認為愛批評的電腦比會讚美的地腦來得聰明!
更甚者,電腦除了讓人們有態度觀感的差異,生理上更有明顯的證據:心理學上有一種導致極端的負面社交策略,即「排斥」,透過設計良好的三人投球、接球的電腦遊戲(兩個內線人員在遊戲進行幾球後只顧互相投接,不再投球給受測者),發現受試者的核磁造影記錄上,大腦活動就如同親身感受到身體疼痛(腦區相同),而且意識上的歸屬、控制與自尊感都較低,但這只不過被兩個虛擬人物排斥而已!另外,在納斯的「駕駛與乘客」汽車駕駛模擬實驗中,乘客是由聲音扮演的虛擬乘客,受試者跟情緒一樣的人一起,表現與感覺都會比較好,快樂駕駛喜愛快樂乘客,快樂乘客卻讓悲傷駕駛開得更糟!事故次數更高得驚人,這些的行為結果,都讓人更加了解情緒感染力的效果。
在這個3C科技不離手的時代,人們習慣化了數位生活,而致力發展符合人類使用的現代化設備,但很諷刺也幸運地,此時我們還有機會被電腦反過來教育;與沒有生命卻又最機械化的電腦互動下,排除了現實生活裡複雜訊息的干擾,凸顯出最單純的社交法則(例如書中不斷輔證的「相似度越高越吸引」現象),但往往又具有強大的影響力!這些法則其實也當順利運用在現實環境中、與各式各樣個性的人一起生活工作、交朋友以及去撫平情緒等等,畢竟,如果電腦使用都沒問題,人的複雜生活似乎也能簡單看待與應對。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