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高中時讀的黃春明,是本小說集(書名叫《兒子的大玩偶》嗎?還是《黃春明小說選》?總之,是一本我家從來就有的書),現在已經又出版了更多、成為完整的作品集了,這些當時讀到的篇章,現在散在整套作品集中各處,我記得有〈看海的日子〉〈兒子的大玩偶〉〈蘋果的滋味〉〈小琪的那頂帽子〉,還有〈我愛瑪麗〉,當時讀的主要分佈在現在黃春明作品集裡的一二冊。
老實說,當時我對黃春明的作品沒有太大的感覺,我當時對讀書心得的寫作,在遇到不是非常熱愛的書時,是很技術性的。黃春明的小說寫作技巧非常傑出,所以我可以輕而易舉的指出他書中使用的各種手法,比如〈蘋果的滋味〉,完全可以分析為台灣接受西方文化衝擊的一個象徵,故事描寫本土粗工阿發(阿發!我當時沒想到連這名字也有象徵意義)被美國車撞到以後,得到不敢想的大數目賠償,讓啞巴女兒得以去美國讀書。本來作為午飯的本土鹹蛋撞碎在十字路口,午餐變成漂亮的外國汽水、三明治和蘋果,而蘋果「咬起來有點泡泡的假假的感覺」,當然也可以視為西方文化與台灣的文化衝擊之後的反省。
〈我愛瑪麗〉,當然是同一主題的另一變奏,白領大衛嚮往美國式的生活,他的外籍上司其實背後看不起他;而大衛最後領養了上司家裡的狗,那美國狗把他養的國蘭給打碎了,跟〈蘋果的滋味〉一樣有同情與諷刺,但比重不同。有意思的是,每個人讀同一篇文章會從中提取出不同的結論,我記得當時看同學的報告,她寫到大衛載著瑪麗從天母滑向台北的那種飄飄然的感覺,令她心有戚戚,因為她考上高中時也是那種感覺。
自視甚高的高中生的初生之犢文學批評原不值一哂,我現在重新讀黃春明的小說,不再留心他的寫作手法(因為再多的手法,如果沒有感情,都是沒意義的),反而強烈的感受到各式各樣複雜的情緒,他的作品集橫跨好幾個年代,現在看來,除了小說本身,還多了一分懷舊的時代記憶。好比〈小寡婦〉這篇寫到美軍在亞洲時,台北陪洋人的酒吧女的事情,就十分有趣,最後改造酒吧的馬善行看出亞洲局勢,不再做酒吧,跑去做房地產而發跡,真實的令人佩服。
當然,時代會改變,也許九份不再有娼寮,但〈看海的日子〉裡,人的情緒卻永遠是那樣勾動人心,當時我不懂得,我只看出〈看海的日子〉是一個不被社會接受的妓女,因為她的智慧、她的孩子,而重新被社會接納的一個故事,這是一個女權的故事,我當時這樣認定的。但現在要再談〈看海的日子〉,我不會再談寫作技巧,不談把嫖客用過的衛生紙比擬為「滿山的百合花」這樣翻轉的文字意境,不談從「白梅」到「梅子」這樣姓名的轉變,象徵了她在社會裡從枝頭易落的花到真正的結果,這樣的身分易位,也不談母憑子貴的傳統思想,而是純粹的沉醉在這故事裡,因為白梅低唱的那首〈雨夜花〉而落淚,因為最後的溫暖而欣喜。
黃春明的作品有地氣,有感情,有愛,現在看來,他寫的,一直都是,永遠都會是,我們所生活的這片土地,真正的小說,理當如此。
〔黃春明作品〕
陳祺勳
中山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畢業,以藝術投資為興趣,時尚評論部落格「個人意見」格主。著有《個人意見之品味教學》《個人意見之待人處世指南》。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