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巧不成書
八月收到出版社的委託,預告設計的對象是一本有關巴黎的旅遊奇書,期待在裝幀上也能有所奇異的表現。我們在初次約定討論的會議桌上,雙方都不約而同的帶來這本小紅書。這本我自己收藏了十多年的《Paris Out of Hand》原來就是即將要出版的作品,真是無巧不成「書」啊!驚喜之餘,也提出能比照原書由內到外原汁原味的製作條件,這樣的要求出版社也難得答應了,因為鐵定使製作成本增加。
頁頁驚心
此書的作者之一芭芭拉.赫吉森(Barbara Hodgson),本身能寫也能設計,是位書籍設計師和作家,與另一位插畫家作者尼克.班塔克(Nick Bantock)一起搭檔合作多次,我手上還收集了幾本他們的書籍作品,所以自己就像遇到偶像般,願意追隨比照原書排版來完稿設計。但由於無法取得1996年時的原始檔案,內文中不少插圖可是花了很多心力才找到同樣或相近的圖案,也得以延續全書內頁濃厚的新藝術裝飾風格,甚至混雜超現實與蒙太奇手法,所採用的視覺元素都是起源法國的各藝術潮流,這是圖的部分。
而文字方面,由於中文版多出了許多隨文注釋,如何在固定版型收納下這些多出來的文字,這種頁頁驚心的焦慮感,也是過程中時常出現的心境,所幸160頁的版面與原書契合得剛剛好(除了另增推薦序與作者、譯者介紹的頁面)。字形運用上,原書使用了多種字形,中文無法像英文那麼多樣的字形可供選擇,而且上得了檯面的好中文字形真的也不多(倘若失心瘋使用了少女體/瓢蟲體/水管體……那可真的顛覆了此書的視覺),我想很多設計師應該能體會這種窘境,所以我簡化了中文字形的套用,只以明體/黑體/楷體三種交互使用著。
布布驚心
說到重點封面了,硬殼裱布精裝,這不是什麼了不起的裝訂方式,自古就有,可實際過程並沒有想像中簡單輕鬆。為了堅持挑選與原書接近的布料質感,於是拿著原書到永樂布市尋找布料,很開心找到合適的紅布,不過還得在背後裱上一層底紙,光這道程序,辛苦的印務先生就不知請求過多少廠家才願意加工,差點完成不了這道重要的環節。
克服之後,接著到了燙印的階段,在週六一早集合在燙印廠,我們圍繞著師傅,看著他多次微調中文的燙印壓力,因為中文字體小、筆劃雜,很容易多一分則糊;少一分則缺,布料又不同於紙張的附著度那麼容易,眼看耗損樣張已堆積成落,一度要放棄封面上的中文小字,但師傅改用德國色膜後,在韌性、厚度都較強較佳的加持下,讓作者、譯者名字得以保留呈現。
經典重現
接著封面的打凹方框、貼紙黏著、封面圓角扎型、書頭布黏合、絲帶配件、書腰的環繞,道道都是手工加工的程序,比照16年前就已呈現的製作條件,在多人投入與合作下讓經典重現。多年後有緣巧遇這本書,也期待著有朝一日,能打造屬於我們自己的「台北.異想」。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