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紀大偉|研究生三溫暖

【週二|台灣同志文學簡史】紀大偉:林懷民的〈蟬〉

  • 字級


紀大偉專欄

蟬初版
大地出版社.萬卷文庫版書影(圖片提供/紀大偉)

林懷民是早慧的小說家,在大學就學期間出版了小說集《變形虹》(收錄的〈安德烈紀德的冬天〉已在OKAPI介紹過),大學畢業後出版了小說集《蟬》(1974)。《變形虹》絕版已久,但《蟬》陸續再版。原版由大地出版社的萬卷文庫出版,封面由李錫奇設計,封底足有半頁之大的作者照片由郭英聲執鏡。

林出版《蟬》的時候,已經在愛荷華小說寫作班和紐約學習現代舞,返回台灣,在政大教書,在「中國文化學院」(文化大學前身)教舞。不過《蟬》收錄的〈蟬〉於1969年寫完,正是林赴美留學的第一年。

我曾經以為〈安德烈紀德的冬天〉和〈蟬〉的對比之一,是前者高調展現男同性戀主角,而後者低調提及男同性戀配角。但多年來反覆讀了〈蟬〉之後,我慢慢覺得男同性戀在文本中的份量比原本估計的來得多

蟬(新版)
蟬(新版)
〈蟬〉是膾炙人口的青春小說,許多四年級、五年級的文藝愛好者念念不忘,也曾被改編為舞台劇。小說中的1960年代(小說寫完於1969年,因此推論文本描繪了1960年代),大學生深受冷戰時期的美國影響,角色相互問道,「要不要出去──?」不必點明去哪裡,大家心照不宣,當然是「去美國」。文中的美國比日常接觸的美國還更加「美國化」,或,更具異國情調:文中角色在乎的是麗仕香皂、Mustang跑車、好萊塢明星、美國電影推銷的生活情調,以及橫行四處的美軍橫行四處。小說中的「美國化」現象並沒有開放給大多數台灣民眾,只有少數台灣人才是「美國化」的弄潮兒。在那個肅殺時代,台灣民眾並不能自由離開島嶼──若要出國,美國是少數正當目的地之一;若要去美國,留學是少數正當理由之一。能夠在島內吸收美國奶水的人口有限,能夠去美國朝聖的人口更少。美國奶水在當年壓抑的台灣不見得擴散,反而在疆界之內更加濃縮,只在少數人口之間形成迴路(circuit)。迴路裡的美國奶水像煉乳一樣粘稠,謂為奇觀,於是具體而微的台灣看起來比大而無當的美國更像美國,當年的台灣看起來也比現在的台灣更像美國。封閉迴路中的美國是「虛擬真實」的產物,竟比現實中的美國更逼真。

優游在台北美國文化中的陶之青,是個戴隱形眼鏡(在1960年代!)的佻達美女,身邊不乏陪她去泡明星咖啡屋、「野人」、保齡球場的男女友伴,卻偏偏對不大懂得玩樂的大學男生莊世桓感興趣。陶之青、莊世桓是小說突顯的女男主角,然而這兩人未必在玩女追男的遊戲。這兩個人之間,夾了一個男同志配角:吳哲。吳哲在小說中的戲份並不多,但莊就是為了要逃開吳投在他心中的影子而轉而積極認識陶和陶的朋友們:陶等人活潑,而吳陰沈(當然,陶是異性戀女生,而吳是男同志,前者才讓莊放心)。妙的是,陶正是因為對吳好奇,也對吳和莊之間的關係好奇,所以才主動向莊示好。

在主流/傳統社會中,男性與男性互動或交友,常要女性在男人之間當潤滑劑。一桌男人在一起吃飯談生意,恐怕太乾了,總要找幾個女人一起同桌,男人們才聊得開。而〈蟬〉卻展現了另一種模式:女孩和男孩交友,要找個不在場的同志夾在中間當潤滑劑。

小說男女主角的互動過程中,雙方一直聯想到早已不在現場的同性戀角色。同性戀者留下的陰影在小說文本中到處都是,我在此就不再一一列舉。

小說篇名〈蟬〉,可能可以解讀為同性戀的象徵(但我覺得這個意象還有許多種其他的解讀法)。文中提及,一夥人從充滿二手煙的「野人」出來,陶(跟其他女孩不同)和莊(跟別的男孩也不同)聽見西門町的蟬叫聲。另一個男孩說西門町不可能有蟬叫聲,但陶卻意在弦外地說:「你一輩子也聽不到。因為你還沒認真去聽,就先肯定了西門町沒有蟬。你一輩子也聽不到。」

鬧市中的蟬,顯然是個象徵。在這篇充滿同志伏流的小說中,同性戀是一個可能的被象徵物:因為你還沒認真去留意同性戀,就先肯定了台灣沒有同性戀。

這篇中篇小說分成上下兩部分。上部的「怪人」是同性戀者吳哲,下部的怪人是個自殺去世的大學男生。對小說男主角來說,同性戀者與自殺者是同類的人──他們都是弱者,不能勇敢面對生命。

但這種說法並不能真的被讀做對於同性戀的否定。在當年的現代主義文學中,「自殺者」、「弱者」、「被否定者」都未必是全然負面的角色,反而或多或少帶有悲劇英雄的色彩。

傷心咖啡館之歌
傷心咖啡館之歌
上述自殺者生前愛讀的書,是身心障礙文學經典名作《心是孤獨的獵手》。此書作者──一名奇女子──更有名的作品是《傷心咖啡店之歌》(或,《傷心咖啡館之歌》;書名英文直譯為《悲傷小吃店之歌》)。都是國內外文青必讀的書。




《The Heart is a Lonely Hunter》1968年電影版片頭,也是某一代文青的經典文本,台灣當時將片名譯作《霜殘淚紅》,或《天涯何處覓知心》

 




 

膜
紀大偉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比較文學博士。作品曾獲聯合報文學獎中篇小說首獎與極短篇首獎等。著有短篇小說集《感官世界》、中短篇小說集《》,以及評論集《晚安巴比倫:網路世代的性慾、異議與政治閱讀》,編有文集《酷兒啟示錄:台灣QUEER論述讀本》、《酷兒狂歡節:台灣QUEER文學讀本》,並譯有小說《蜘蛛女之吻》、《分成兩半的子爵》、《樹上的男爵》、《不存在的騎士》、《蛛巢小徑》、《在荒島上遇見狄更斯》等多種。現為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 海明威作品好看嗎?看各方作家怎麼說──

    個人意見:「《老人與海》寫的是人生」;但唐謨:「我其實是先從電影中認識了海明威。」;何曼莊:「海明威是(不能)沒有女人的男人。」李桐豪:「海明威太在乎當硬漢了,不管小說裡的人物,或者真實的人生。」

    2573 0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海明威作品好看嗎?看各方作家怎麼說──

個人意見:「《老人與海》寫的是人生」;但唐謨:「我其實是先從電影中認識了海明威。」;何曼莊:「海明威是(不能)沒有女人的男人。」李桐豪:「海明威太在乎當硬漢了,不管小說裡的人物,或者真實的人生。」

257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