頁面路徑列表
大疫之後,拾起散落在隔離房的死亡與恐懼
COVID-19爆發迄今5年,走過漫長的隔離與無數生離死別,科技、生活、人與人的關係大幅改變。邀請你透過5本作品,深入思索、想像、回望這段歲月,撫摸它在心底留下的印痕。
151 0
-
大疫過後的新世界會是什麼樣子?──專訪《如果我們的世界消失了》作者艾蜜莉.孟德爾
2014年,艾蜜莉.孟德爾出版了小說《如果我們的世界消失了》,以一場席捲全球的流感疫情為核心,描繪出末世裡的人性與希望,讓人驚嘆其對現實的先見之明。這部作品在2021年被HBO改編為影集,...
-
直到死亡將你我分離 ─《死亡的溫度》譯後記
烏雲般籠罩世界數年的大疫,宛如一場怎麼也醒不過來的惡夢,生離死別,日日上演。 生離,因為疫情豎起的高牆,阻擋國界,甚至也在同一個屋簷下隔絕出不容逾越的界線。死別,不知何時、也不知...
-
當永凍層病毒席捲全球,極度貼合疫情現實的末日科幻──讀《黑暗中我們能走多高》
出版於後疫情時代的《黑暗中我們能走多高》,是美國作家紅杉.永松的第一本長篇小說。永松寫於疫情發生前幾年,而書中的情節,幾乎預示了往後兩三年的疫情生活。如同加拿大小說家艾蜜莉.孟...
-
與疫共存的時代,如何重新看待瘟疫與人類的距離?導讀《瘟疫與文明:人類疾病大歷史》
此書給我有點相見恨晚的感慨。我還記得準備醫師國考時,必須將每種會導致人類身體不適甚至死亡的微生物與寄生蟲記熟,不但要熟記它們導致人類疾病的機制,乃至於它們身上有幾根毛、遺傳物質...
-
大疫之年現象級作品,《不便利的便利店》帶起「療癒空間」書寫風潮
早些年,韓國文學一直予人嚴肅沉重的印象,許多文學獎獲獎作品挾帶深刻議題與社會關懷,領人低迴反思。但近來幾本溫暖療癒小說以豐富討喜面貌,吸引台灣讀者發掘韓國大眾小說的魅力。 與《...
151 0
上下則文章
-
PREVIOUS ARTICLE
【情人節特輯】除了愛與不愛,墜入愛河前也必須考慮的... -
NEXT ARTICLE
東野圭吾:當我一直在寫殺人的故事時,有時候我也會想寫一個關於救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