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百大
【2011年度之最│書籍館】家,是起點,是過程,也是終點--《留味行:她的流亡是我的流浪,以及奶奶的十一道菜》
作者:格紋蘿絲,atu / 2011-12-14 瀏覽次數(4512)
以生活感為主線的出版品,蒐羅了特定生活態度的多種面向,瘦身書不只是追求外在的變化,從內在調理,到心靈強度皆有所兼備;受讀者青睞的飲食書不再只是幾湯匙的增減,它可以是家庭味道的延續,也可以是以一天時序來安排餐點的概念,更可能是旅途風景中所觸及的感人故事。基於此,《留味行》脫穎而出,獲選為今年生活風格的年度之最。而書中所蘊涵的廣度,舉凡老奶奶的手藝、家族的記憶、孫女任性的放空與尋味行腳,抑或是旅途中所遇見的人事物,縱使是興趣不同、背景迥異的讀者亦都能從中找到令自己感動的元素:關於旅行、關於食物、更多的是關於「家」。
而所謂的「家」,並不侷限在「家族」。與親人同住的處所是家,自己暫時的租賃處也是家;無論是一個人、兩個人、還是三個人以上,只要心有託付,那裡就是家。
對於「家」,我們會依自己的風格、對生活的態度而打造環境、經營氛圍。除了基本的布置,有些人透過料理,將照料的心情投入其中,以使心愛的「家人」每天有所期待,享受到最可口舒服的餐點。有些人動手編織圍巾、做包包,不但讓彼此間的情感加溫,自己的心情更因而愉悅。有些人,則是藉由旅行、流浪、放逐體會「家」,當備感壓力時,決定放空出走,待腳步疲憊後,最終回到的地方還是「家」。如此簡單的一個字,竟是起點,是過程,也是終點。
扣著「家」的書
「留不住奶奶,至少留得住味道吧。」瞿筱葳這麼想。
奶奶過世後,她一個人順著奶奶過去逃亡的路線旅行:台北、越南、昆明、重慶、成都、宜賓、南京、杭州、最後來到奶奶出生成長之地,上海。這是一趟源於思念而起的旅行,也是一份對自己吃了數十年味道好奇的執著,更是詮釋「家」這個意念最適切的路徑。
在四川宜賓,她說,「我站在劉備祠門口拍了好幾張照片,......那些閒聊的老人們都轉過來看我,這個沒人來的舊祠冷清大門,到底有什麼好拍的。我檢查了幾張照片,嗯,沒有故事的話就是間老廟而已。」
從越南進入中國邊境開始,伴隨著奶奶的口述歷史採訪一個個不見得還存在的「歷史現場」。一路上,不少人問起她為什麼要出來走這一趟,甚至常常被冠以尋根之旅的名義。而當別人直指她是背負某種重要意義的唐三藏時,她則認定自己是一隻隊伍,多個自我在旅途中交錯,既是想逃出框架的孫悟空、貪吃貪玩的豬八戒、也是那個自我壓抑的沙悟淨。
獨自一人走進奶奶故事裡的旅人。而如今,也有了自己的故事。
──才走到青年旅館門口,卻有個直爽的女孩開口就問,要不要一起去吃火鍋。
──為了趕車租了包車,駕駛的師傅不僅幫忙追到了車,還幫忙好言兩句,說是自己的表妹,才讓她上了車。
──說是情傷卻是躲債的小夥子、貴州苗家寨子的瘋狂勸酒......
原本荷著重物與濃稠情感的旅人,一路走一路放,思念奶奶的情感依舊濃郁,卻不再沉甸甸的壓在心頭。青年旅館的宿舍生活反而使行囊越來越簡單,僅留下必需品,內外同時減輕負擔後,更能體會到生活的美好。
從小到大,吃慣的味道是「家」鄉味
這趟旅行,以及沿途吃到的食物,令人不時想起「家」。《留味行》編輯將《奶奶的十一道菜》獨立裝訂成冊,和著家族故事記錄了十一道令瞿筱葳難忘的菜色及食譜:有無法具體說出菜名的小黃瓜醃、也有奶奶發明的「扣餃」、更有上海名菜醃篤鮮與菜飯。一直以為爺爺奶奶當年因為戰爭而曾駐足、流連過許多地方,家裡的菜色理應來自大江南北,未料身為上海人的奶奶,最常做的拿手菜竟還是系出江浙。是的,奶奶的菜是一封封家書,「不會寫字的她日日做菜與故鄉安靜連結」。
有過離家到外地居住的經驗便能夠明瞭,不管是讀書或工作,總在某些時刻,會很想很想家裡的味道。那也許不過是媽媽隨意端出的蕃茄炒蛋,又或是外婆或奶奶每到年節便親手做的粿或粽子,無奈往往自己大費周章想方設法地「重現」之後,還是覺得「少一味」。此時,在異鄉,拿起電話問媽媽(或外婆),更可能得到的只是一句:「啊,我就加一撮鹽,多少?我也不知道啦!」霎時,異鄉遊子才能真正理解,做菜已然成為她們血液裡的一部份,而那味道,更是早已深深地留在我們的記憶中。
「所謂一家人,其實是一種組合。......每個人是一棵樹,有自己的根。」
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味道、拿手菜,每個家族,也都流傳著自己的故事。《留味行》為一個家族的組合過程揭開序幕、更提及這些家人如何生根。家,其實是呈現生活態度的舞台,不管是一個人獨居的公寓、還是和親密的人共築愛巢,或是有老有小的幾代同堂,只要願意,從今天起的許許多多日子,都是我們可以掌握的。不如就從此時此刻開始吧,透過旅人之眼、主廚之心、及一雙勇於嘗試的手,打造心中完美的家。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