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獨厚心得

這故事讓男人認同、讓女人心痛,讓看過的人,全都感動。

  • 字級

文/達利

許多年前有部國內一直沒有正式上映,但卻悄悄流行的電影。你在某些自有品味的店家裡會不經意地聽見這部電影優美的配樂,在某些附庸風雅的食堂裡會看見比這部電影本身更令人熟悉的海報──海報的上方是由黑漸淡一片沉沉的藍,女主角雙手支著下巴、抬眼望向遠方;下方是日升之前微亮的晨曦裡,孤獨的房舍。

當時的LD字匣對這部片有各種不同的翻譯,有的叫《憂鬱貝蒂》,有的叫《早晨37度2》。

但最多人聽聞的片名,叫《巴黎野玫瑰》。

《巴黎野玫瑰》的電影上映年份是1986年,距今已過去匆匆廿二個年頭;我們仍會在某些店家聽見電影的音樂,在某些食堂瞧見電影的海報,卻一直沒有正式授權發行的影碟,甚至沒有出版社翻譯過它的法文原著。

沒想到,在這麼多年之後,這本書的中譯本居然出版了。

翻讀《巴黎野玫瑰》的原著,在腦子裡與當年看過的電影相互比較,發現電影對於情節的改編不大,而是恰如其份地加強了其中音樂及影像的力道,而原作則以男主角「我」為第一人稱的敘述者,緩緩地說出整個故事。當年看電影時,注意到的是時而憂鬱時而溫柔的音樂,以及美得讓人不知所以的畫面,但在閱讀原著的時候,少掉這些聲光的刺激,所有埋藏在字裡行間的感情,於是明顯了起來。

於是我們讀到主角的無所事事心態、貝蒂的熱情、一種隨遇而安的生活方式,以及放肆狂野的愛戀關係。貝蒂的性格及情緒是推動故事情節的主要加量,而組成狂野任性的渴望倘若無法即時得到滿足,遭受到的反擊力道就會加劇,以致貝蒂的情緒反應大起大落,需要付出更多的寬容及忍耐,使出渾身解數,才能夠讓彼此同行的節奏相同。

也許我們可以用一句話來地描述:「《巴黎野玫瑰》,就是個愛情故事」。

但《巴黎野玫瑰》又不是我們印象中有的那種愛情故事。因為它既不是那種最後皆大歡喜、一切甜蜜美好的愛情喜劇,也不是那種混亂憂愁、三角四角五角六角關係翻來覆去的苦戀悲劇;它沒講男女主角有什麼與眾不同的邂逅、也沒讓男女主角未相識前的任何過去影響接下來的情節發展。它是一個組成角色不複雜,但卻講述了愛情許多面向的奇妙故事:整體看來,這個故事可能會有人覺得太誇張不切實際,但品味每一個橋段,卻會讓人覺得這故事顯露出愛情的某種樣貌,或許甜美、或許隨興、或許畏怯謹慎、或許狂放到極大極大...大到這個世界都收容不了。

翻開《巴黎野玫瑰》吧。一切從主角開心愜意地呷著冰啤酒、享受著午后陽光的那個下午開始,讀著他的敘述,你會想起關於愛情的種種,從最美的,到最痛的。

或許經過許多年後,我們還是會在某些店家聽見這部電影的音樂,在某些食堂瞧見這部電影的海報,還是會在某些愛情裡想起這個故事,或者在重讀這個故事時,憶及自己的愛情。

因為這故事讓男人認同、讓女人心痛,讓看過的人,全都感動。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從《使女的故事》與《證詞》聆聽未來「倖存者的獨白」

「無法否認,女權總是與民主一起殞落的。每一次對暴政的忍讓、每一次對於自由、平等、人權的輕忽,隨時會將所有生命──絕不只是在歷史中被壓抑湮沒的女性──推落萬劫不復處境。……」

262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