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厚心得
在不同城市裡,尋找城市生命力--獻給關懷這座城市的人們
作者:Dave / 2007-07-19 瀏覽次數(4445)
當然以美國的例子,很多地方並不能代表現今台灣的都市型態,尤其是在人文環境上,便有極大的不同,美國有明顯的種族區域劃分,這個在台灣便沒有這文化層次上的考量。但是書中許多值得我們思考與借鏡的前瞻見解。尤其在公共建設這個方面,台灣是很少考慮到這點,往往都是先執行了再說,沒有具體與完整的配套措施。因此也形成許多有趣的現象。例如:在郊區的購物商城周末總是人潮絡繹不絕,停車位一位難求,但是到了平日,整個購物商城空蕩遼闊,只剩下服務人員穿梭其間,實際上這些的空間運用是非常值得商榷的。
反觀台灣的都市建築,慢慢的也呈現一種嶄新的風貌,或許初期並不如國外的城市那麼考慮人性的便利設施,但實際上還是可以觀察出這種進步的變化,像是信義計畫區的購物天橋與台北的大眾捷運系統,便提供了許多便利性,尤其是後者更是使台北的商閾重新結合,形成某些程度的都市變化,尤其是對於板橋、土城,原本距離較為市中心較為遙遠的地帶,更為方便快速連結,同時也帶動了許多舊有地帶的發展與更新,例如:北投、淡水。不但加快了都市更新的腳步,更使得原本的商閾重新分配,對城市本體而言,帶動了新的發展,這無疑是好的。但實際上,是否有更多細微的東西值得我們去思索,在這些更新的背後,這些行動是不是真的都是那麼正面、積極。
我很喜歡珍‧雅各對於舊建築的看法:「舊建築物的唯一缺點就只有老舊。」 老舊的建物並不值得拋棄,反而需要另外一種思維去發掘老建築更多的生命價值。書店、新起步的公司、中小企業以經濟學的角度,去承租新的建物不但是需要付出較多的場地成本,更是難以發展生存。但是老建物便可以適當的解決這個問題,並提供這些產業成長的空間,使這個生活圈更具生命力,具有自我開創新發展的潛力。新建築的經濟價值倒是可以被輕易取代,畢竟他的同質性太高,但是舊建築的價值需要時間醞釀,對於整體城市發展來說,老建築的規劃是多樣性經濟能夠繼續並且維持的重要前提。
從珍.雅各的都市觀察,總是藉由蛛絲馬跡觀察整個城市的生命力與發展潛力,當我們開始注目於公共環境、開放空間、社區整體營造等種種議題之時,是否也回頭看看這些美國城市規畫的都市經驗,在商業的考量之餘,我們能有更多省思空間去看待人與空間的關係,或許答案就在書本中,只是等待我們去發掘而已。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