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不讀不知道!

【光點台北.閱影展】造反有理,革命萬歲:巴索里尼的異端電影美學

  • 字級


義大利電影大師巴索里尼身兼電影導演、劇場、作家等多重身份,他的創作穿梭在經典文本、傳統寓言、與當代文化之間,為世人提出了深刻的時代觀察與檢省。

2017文學.閱影展特別規劃放映巴索里尼一系列西方經典的改編之作,包括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小說《十日談》、英國詩人喬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阿拉伯時代的民間故事《一千零一夜》、以及薩德伯爵的禁忌爭議傳奇《索多瑪120天》




閱影人│楊元鈴

影評人、編劇,曾任金馬國際影展、台北電影節、台北文學季之臺北文學‧閱影展等影展之策展人,影評散見於Yahoo Movie、放映週報等媒體。




第一次看巴索里尼的電影的時候,我十八歲。記得那時在仁愛路和復興南路交叉口大樓裡的一間MTV,十多人左右的小放映室,一群人沉默的看著《索多瑪120天》,胸腹翻攪、百味雜陳。我到底看到了什麼?腦中揮之不去的殘暴影像,心上沈甸甸壓抑的焦慮鬱悶,直至二十多年後的今天,都沒有一部片讓我如此驚駭得引發生理性不適。我開始對這個導演感到好奇,於是整個暑假,開始在MTV 的單人借閱室,一卷又一卷的在影帶中追索關於巴索里尼影像的一切,在震懾中陷入崇拜與思考。

《伊底帕斯王》《米蒂亞》《定理》,到《一千零一夜》《十日談》《坎特伯雷故事》,穿梭在古希臘神話和心理分析、中世紀文學和經典解構之間,巴索里尼不同於六○年代義大利導演們對準真實社會描摹的新寫實風格,他的鏡頭反而照向過去,以真實場景的拍攝、大量使用非職業演員的寫實的手法,轉化為去歷史性的民間傳說,透過對經典文本的詮釋,將當下的階級壓迫問題置回傳統的脈絡中,扭轉敘事的核心,提出充滿隱喻與象徵的、對中產階級與體制的控訴,看見歷史不斷重覆的暴力本質的同時,也點出人們的施暴與受暴是如何自己複製傳誦,以至於繼承內化為不可抗的神話。

巴索里尼在接受《Cinema e Film》雜誌訪談中曾表示:「我之所以將電影視為現實的書寫語言,其實源自對現實所具有的一種幻覺般的、天真浪漫的、獨斷性的愛。宛如宗教狂熱者的執迷,在某種程度上與性的物質崇拜合而為一。」這種對於身體性(Physicality)、夢與意識的強調,也是巴索里尼一再強調的詩的電影美學,是一種以電影揭露世界真理的行動,不是只有當下是真實,而是穿透意識與潛意識、此刻與過往,擬像與再現,涵涉所有對於意志與本體的言說。就像《一千零一夜》《十日談》《坎特伯雷故事》的借古諷今,《伊底帕斯王》《米蒂亞》貫穿時代的悲劇,《豚小屋》《索多瑪120天》的極致暴力,現實背後那個不斷被世人復述、擬化、進而取代了真實的命題,或許如夢境,卻更充滿了真實的詩性。一如巴索里尼所說:「電影就恍若夢一般,電影的一個段落,就像記憶或夢的一個段落,有著無比深邃的詩意。拍攝的影像中所呈現的自然性/物質性本身即內含了詩意,充滿了繁複多樣的意義,即使是一棵樹,也是一套語言系統中的一個符號。

被視為影史最驚世駭俗的禁忌之作《索多瑪120天》,巴索里尼以完美工整的構圖,超然寫實的實景拍攝,將薩德筆下狂亂的世界,轉化為對階級、體制的控訴。攝影機本身的冷靜、抽離、旁觀,讓施暴與受虐成為一場腐化的過程,像是一場永無止盡的虐殺儀式,人性不只消失於宰治階級,被壓制的受害者也參與了這場死亡盛宴,成為死刑的共同執行者。

這裡巴索里尼所控訴的,不只是貴族、總統、法官、祭司,沉默螺旋中所謂受害的大眾對反抗的不自覺,或許才更是這部片讓人不忍卒睹的部分。暴行太過難受,觀者無法像以往的觀影經驗去認同片中角色,於是被迫旁觀,被迫參與這場一百二十天的凌虐儀式,在劇中人物瀕臨淪入死亡的觀看過程中,也被迫感受自身人性逐漸消失的焦慮。觀看《索多瑪120天》的行為本身就是一種受虐儀式,從視覺到心理,從旁觀到見證,從凝視他人的痛苦,指向自我性靈的枯竭。

禁忌之作《索多瑪120天》將薩德筆下狂亂的世界,轉化為對階級、體制的控訴。

一如「巴索里尼的私人書寫」所自述:「死亡是絕對必要的,因為,只要我們還活著,我們生活的語言就缺乏意義,無法被轉譯。各種可能性所構成的無秩序狀態,對於種種關係的意義的探求,只有當死亡成了生命中一個令人眩惑的蒙太奇,再現了這個生命中真正的時刻,也幸虧有了死亡,我們的生命才得以表現出我們自己。」所以,巴索里尼電影中不同時空、不同文本脈絡、不同階級形式狀態的死亡,都成了貫穿矛盾衝擊的連結,將生命中所有支離破碎的時刻在死亡中接續,直插現實世界的核心,一刀見血,終極昇華。

世界十大禁片-感官世界 DVD

世界十大禁片-感官世界 DVD

發條橘子

發條橘子

造反有理,革命萬歲,巴索里尼電影中的超激、變怪與異端,與其說是一種激進美學教義派的宣揚,更像是一個敲醒當下世人的警鐘,一句召喚。是《安達魯之犬》(Un Chien Andalou)割開眼球的利刃, 是《發條橘子》(A Clockwork Orange)撐開眼皮的尖爪,是《感官世界》(In the Realm of the Senses)砍斷陽具的匕首。

以挑釁作為工具,他電影中所有的逆倫、淫亂、尖苛、禁忌、不忍卒睹,拍的是整個世界文明的刺點,片中的裂變與混亂是走出舊有束縛的一種過程。就像穿越一條很長很長很長的隧道,很長,很暗,看不到另一端的光,於是無限放大了對未知的恐懼。然後眼前的暗黑讓自己更加盲目,此刻的翻攪讓自己更內耗焚燒。變亂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對變亂的恐懼讓我們忘了一切只是過程,錯把過程當作目的。巴索里尼的異端發聲,是要如閃電般震撼驚嚇身處漫長黑暗中的世人,別忘了黑暗是過程,不是歸宿。



2017臺北文學.閱影展

每一次的「文學閱影展」都是一種召喚。召喚觀眾翻開書頁,召喚讀者走入戲院,召喚所有人在電影中看見文學之美。正如文學季所帶動掀起的閱讀與寫作風潮,閱影展以文學為題,藉由改編作品、作家專題、等各種文學電影的展演,都試圖召喚觀眾在影像的魔力中更進一步找到文學的底蘊。2017的文學閱影展計畫以「影的意志.文的靈光」的策展方向,從大師名導、到當代名作,帶領觀眾領略更多元的文學影像精髓。

時間地點| 5/26(五)~6/8(四)光點台北電影院
策展主題| 影的意志.文的靈光
策展單元| 挑釁.巴索里尼
      迷幻.卡夫卡
      閱讀電影的靈光
售票資訊| 將採取現場售票方式,詳細售票規則請見官網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你的腦是怎麼被洗的?人人都有可能踏入名為邪教的人間地獄

先是親切的招呼,接著是溫情的接納,之後等著你的是與現實生活的切割和各種恐嚇與威脅。以信仰的力量,要求信徒們投入金錢時間,甚至侵犯身體,邪教在人心匱乏的社會以各種面貌存在著。

2976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