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諶淑婷|思考教與養

法國哲學教育如何從小扎根?羅惠珍:「讓哲學變成「動詞」,所有問題都沒有標準答案。

  • 字級


(攝影/Seitei)(攝影/Seitei)


「如果國家不存在,我們是否會更自由?」
「我們是否必須尋求真理?」
「工作能讓我們獲得什麼?」

這些問題,高中三年級的你會怎麼回答?現在的你,又有能力回答嗎?

2015年5月,長期旅居法國的羅惠珍寫了〈推展高中哲學要從小學開始〉一文,詳述法國在高中三年級如何推展哲學教育培養思辨和邏輯能力,引起廣泛迴響,有人驚嘆提倡哲學的重要性,也有人質疑台灣教育是否做得到,「外國月亮比較圓」之類的嘲諷更沒少過,種種疑問,或許可在她剛出版的《哲學的力量》找到答案。

哲學的力量:踏進法國高中教室,想想台灣哲學教育

哲學的力量:踏進法國高中教室,想想台灣哲學教育

「那篇文章談的並不是從小學開始上哲學課,或是法國人有多厲害,我想說的是,台灣的考試制度讓小學到高中的12年,沒有哲學發展的空間,沒有哲學思考成長的土壤。」她解釋,這堂高三的哲學課,法國學生也是從小學的每一堂課開始打下根基累積知識,才能在17歲這年於哲學課堂上,把過去的框架、認知、觀點與概念,重新洗牌、解構,開啟再次學習的機會。

雖然家有高中畢業生,能夠近身觀察,但羅惠珍希望退一步提出更宏觀的視野,她決定帶讀者走進法國各地的教室,一連採訪了六位哲學課教師,呈現教育現場的多重現實。例如位於印度洋小島的馬約特在殖民背景下,有獨特的族群關係,討論到移民問題氣氛熱烈;法國北部里爾市是蕭條的工業區,學生的學業、智識程度也偏低,明顯無法專心進行嚴肅議題的討論,「有些老師感到洩氣,也有老師發現不是每個學生都跟得上,或是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還有老師變得更謙卑。」如同其中一位受訪者所言,此時最適合引用柏拉圖的話,「哲學是條硬底子的路。

羅惠珍在書中一開頭就提出兩則考題,一是台灣的國中試題:「《天地一沙鷗》的作者是誰?(a)查理.巴哈 (b)李察.哈巴 (c)李察.巴哈 (d)查理.哈巴。」另一則是法國高二的試題:「《廣島之戀》的女主角說『回憶是個必要』,請說明『往事』對小說情節的發展和書寫的重要性。」讓人遺憾的是,即便是台灣的高中試題,也無法到達後者的出題水準。

問題出在哪?「台灣採電腦閱卷,才必須有這種答案重組的選擇題,法國雖然也是考試引導教學,但採問答題,題目雖少但有深度。台灣學測自然科70幾題、國文30多道選擇題,再加3大題手寫題,社會科也有60幾題,考的不是學生會不會,而是對答案的反射能力、塗答案格的專注度和手眼協調,哪個科目學生不是考完就恨不得立刻忘光?」羅惠珍說。

最讓她難以忍受的是,近年出現「你認為哪個答案是最佳答案」的考題,「非常虛偽!是誰的『最佳』?我認為的、還是你認為的?甚至不給解釋『為什麼』的機會?」這樣的考題差異,問題出在台灣難以接受「沒有標準答案」,老師必須隨時準備好正確答案,但法國老師被學生問倒不是新鮮事,也會在課堂上坦然說出「我不知道」,接下來怎麼一起找答案才是關鍵。

(攝影/Seitei)(攝影/Seitei)


然而從18世紀開始起步的哲學教育,雖被認為是法國公民社會的根基,也常被評判過於制度化,明顯區分了學生的社會文化階層,還有礙於課綱限制,無法大量引用當代哲學家觀點,難以達到當初推展哲學教育的「解放思想」初衷。

這些受訪的教師也一致同意,「解放思想」無法藉由一年的哲學課就成功達陣,他們只能將學生帶入門,碰觸自主思考的樂趣。這樣的練習,可以從法國學生的答題方式略為窺見。

工作越少,生活會更好嗎?」這樣的題目,學生必須先定義工作與生活的內涵,再找出問題,例如:為什麼工作少、生活會好?工作少是時間問題還是量的問題?工作會讓人失去什麼?生活品質包括什麼?生活品質好或不好受什麼影響?人該追求什麼樣的生活品質?可以減少收入而增加生活品質嗎?

一個簡單的問句到了學生手上,逐一被拆解,羅惠珍解釋,答題過程必須提出正、反面思考,找出題目背後真正的問題,這考的是思考過程,而非單純回答對或錯。你必須綜合腦中所有的文化、歷史、科學、藝術等知識,再融合個人觀察、質疑和反思。即便離開學校,孩子們進入企業寫計劃案、當律師打官司,都離不開這樣的思考基礎。

「全世界學生差異都不大,也有學生為了哲學課去補習,但補的是文化素養,補習班幫不上忙的,只能請家教或在Youtube找免費課程影片,不然從沒去過博物館、畫展、美術館的學生,怎麼回答『藝術可以訓練你的感知嗎?』這種題目?」羅惠珍說。

她的孩子自小接受法國教育,對於哲學課顯得興致盎然,還主動將答案卷寄給其他老師,希望對方提點自己的不足之處,有人注重定義明確,有人特別重視結語,孩子都能虛心接受,「我感覺到孩子得到了真正的學習樂趣,他有能量去傾聽他人的批評與建議,清楚自己是去『請教』,而非等著被『評價好壞』,更不是為了知道知道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確。」

身為台灣媽媽,羅惠珍也曾為孩子步入青春期後開始頂嘴感到惱怒,但她也很快發現自己無須在意,因為其他法國孩子對爸媽說話也是一樣態度,「我們小時候,不同意成人的意見時,還是會回『好啦!好啦!』,但法國小孩不跟你『好啦!好啦!』他們直接說『不好』,然後開始講道理說服你。我兒子試圖說服我的次數已經多到想不起來了!」

(攝影/Seitei)(攝影/Seitei)


雖然羅惠珍自己念哲學系,當初也不是了解哲學才選讀,而是像多數考生一樣,選一個自己還算喜歡、分數剛好的落點,漸漸地她才發現,若有人害怕哲學,是因為對哲學的理解等同於誤解,但哲學談的明明是切身相關的思考,個人的欲望、與他人的關係、語言、歷史,或是個人處境如何塑造自我觀點,這正是高中生開始自我懷疑時,拚命想釐清的問題啊!

羅惠珍也知道,目前台灣沒有足夠條件把哲學列為正式科目,也沒有足夠師資或課程規劃,僅有一些中學與民間團體如PHEDO進行哲學實驗課程,這已經足以讓人期待,至少在這些課堂上,開啟了沒有選擇題、沒有標準答案的教育模式,或許能讓其他科目的老師發現,「欸,考卷沒有標準答案也蠻有意思的!」

她期待的是哲學課不要被誤解為背誦哲學史、哲學家傳記名言,「讓哲學變成動詞,所有的問題都沒有標準答案,原本以為毫無疑問的道理,現在要好好質疑了,因為知道沒有標準答案,也會更有能力去面對、拆解不同觀點。

在法國,高三哲學課並未受到所有學生歡迎,有人喜歡,有人覺得沒用,這些反應都屬正常,羅惠珍知道,哲學不只是高中的一堂課,也不只是會考的一個科目,出了校門,孩子繼續哲學的提問,這只是一個起步,哲學因此如藤蔓延。

哲學的力量:踏進法國高中教室‧想想台灣哲學教育 (電子書)

哲學的力量:踏進法國高中教室‧想想台灣哲學教育 (電子書)


  延伸閱讀  

哲學的40堂公開課:從「提問的人」蘇格拉底到電腦之父圖靈,與大師一起漫步的哲學小旅程

哲學的40堂公開課:從「提問的人」蘇格拉底到電腦之父圖靈,與大師一起漫步的哲學小旅程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全五冊套書)思考主體、道德、政治、文化、理性與真實的啟蒙之路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全五冊套書)思考主體、道德、政治、文化、理性與真實的啟蒙之路

十六歲的哲學課

十六歲的哲學課

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7-「過濾氣泡、假新聞與說謊媒體──我們如何避免被操弄?」:有自覺使用媒體的第一步

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7-「過濾氣泡、假新聞與說謊媒體──我們如何避免被操弄?」:有自覺使用媒體的第一步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第54屆金鐘獎獲獎戲劇出爐!這些戲劇為何全民追看?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我們與惡的距離》還有各大話題好劇,這些入圍金鐘的台劇不僅僅是戲劇,更點燃觀眾心中的某些感知,熱潮蔓延到整個社會。

5156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