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吸引數百萬人加入的網站,其實都在告訴我們一種不可忽視的未來潮流──
不限時地或身分,打破科系分類的自主學習,將會是越來越重要的事情。
且看人氣教授們渾身功力解放,教你如何打通自學任督二脈!
Q1.當初是什麼理由或契機,吸引您選擇現在的專業領域?
高中時成績最好的是歷史,大學填志願時大多填人文學科,歷史填在前面,進了政大歷史系後,一度對當時的課程內容多偏向傳統的政治、制度不感興趣,三年級時受到《人間》與《當代》雜誌影響,對社會議題感興趣,跑去社會系聽課,想考社研所,但聽了「社會統計」這門課之後,覺得太強調計量,與我的認知有落差,加上數學不好,又回來準備考歷史所。
當時受明史老師張哲郎教授的影響,唸的比較感興趣的就是「明清史」,加上私底下接觸法國「年鑑學派」,發現歷史學還有其他的社會文化史研究的面向,開始自學找書及文章來唸。
在大四時,曾到台大聽杜正勝教授開「中國社會史」,因而對社會史有新的認識。此外,學長姐的影響也很大,傅月庵當時是大我一屆的學長,又是家族直屬,常帶我們唸書及準備考研究所,期間受到許多啟發。
若是歷史學之外的,我想STS(科學、技術與社會)這門跨學科的學問,結合了許多社會學、人類學、科技史、公共衛生、醫學的訓練,可以協助我理解目前在研究的物質文化課題。
其次就是哲學,大學時代哲學接觸的太少,一來入門書不多,另外就是覺得太高深,不感興趣,到了成年之後才覺得哲學的重要性,近來有許多入門書,都可以自學。
另外是藝術史吧,雖然也是歷史,但這學科已經有自己的理論與研究方法,且強調圖像的理解,對於我研究文化史應當有很大的幫助。
Q3.在忙碌的研究與教學生活中,您如何持續接收新知?(請舉出三至五種常使用的app、常去的網站或是訂閱的雜誌、電子報等,並概述選擇的原因)
第一,多讀幾個重要的期刊,像是英文的《美國歷史評論》,上頭常有許多研究趨勢的介紹及書評,可以很快的瞭解學術動態。
第二,「澎湃新聞」APP的「私家歷史」,每天都有歷史文章,常會介紹新書或新的學術動態。
第三,「故事」的「說書」網站,每天都會有新書的文章轉載或書評。
第四,「台北歷史地圖」APP,將GIS和老照片結合,可以很快地認識圖像裡的歷史與空間關係。
第五,雖然是數位時代,圖書館要常逛,要去瞭解架上有什麼書或史料,多逛多看,你的閱讀範圍會擴大。有時在找一本書時,翻翻左右有什麼書,常會有意外收穫。我的研究課題很多是逛圖書館跑出來的。
Q4.當學習遇到低潮時,您通常會怎麼做?當發現學生研究卡關時,您會給予什麼建議?
低潮時就看看電影或小說吧。
卡關時就多看看自己領域以外的東西,現在同學的通病就是只研究自己的那一塊,對於有哪些其餘領域的好書、好的研究者,不感興趣。對學問保持好奇心很重要,關注的層面要廣,會比較容易找到自己的興趣,以及增加自己與他人對話的能力。
Q5.請給博客來讀者們一些「自主學習」的建議。
多看看研究回顧、書評書介推薦的好書,語言很重要,英日文都要掌握,這是最基本,不能只靠翻譯書,要主動在西文世界裡找出自己的閱讀興趣與關注重點,先掌握幾位作者,再延伸出去。
常逛逛網路書店的平台,中文英文都要,博客來、讀冊、金石堂、Amazon都很重要,多逛就知道哪些書該讀值得讀,再自己找來讀。將閱讀範圍擴大,以主題式的方式去追相關書籍。久了,自然會形成自己的閱讀世界。
蔣竹山老師(人物視覺提供:IOO.s)
蔣竹山
國立清華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國立東華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兼任人文社會學院大眾史學研究中心主任。主持「新文化史部落格」及「台灣歷史評論」臉書,並擔任蔚藍文化「大眾史叢書」主編。著有《當代史學研究的趨勢、方法與實踐:從新文化史到全球史》(五南,2012)、《島嶼浮世繪:日治臺灣的大眾生活》(蔚藍文化,2014)、《人參帝國:清代人參的生產、消費與醫療》(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裸體抗砲:你所不知道的暗黑明清史讀本》(蔚藍文化,2016)。目前除了在進行東亞生活史四部曲的書寫外,另執行的研究計畫有「味素的全球史」。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