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人對於鴉片戰爭的認識不外乎從中國的角度出發,將其認定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也是清末列強為了貿易強扣中國關上的大門而進行的侵略,因此激起了中國人的民族意識,開始了反對帝國主義、反封建主義,同時也讓清末的中國被迫簽下一連串的不平等條約。
《鴉片戰爭》的作者藍詩玲(Julia Lovell)是英國的歷史學家,在看了中國對鴉片戰爭的種種描述與記錄後,意識到這個已經被多數英國人遺忘的戰爭對中國有多麼深遠的影響,基於中英兩國對於這段歷史看法間巨大的分歧,促使她寫下這本書,企圖還原戰爭原貌。
作者在書中提到,英國當時與中國的茶葉交易使得大量白銀流入中國,英國政府需要透過鴉片來平衡與中國的貿易逆差,而清政府強硬與傲慢的態度,對於毒害百姓的鴉片採取制裁,逼使英國政府轉而投向戰爭,來獲取戰後額外的收入。
書中最令人感到有趣的觀點,是作者對於當初英國主戰派的看法,由於主張對中國發動戰爭的英國商人企圖以道德理由遊說,主張中國傲慢排外,甚至妖魔化中國人的形象,認為透過戰爭可以用武力迫使中國走向現代進步與自由開放的境界。
看到這樣的觀點,讓人不禁想起中國被塑造出這樣的形象後,當時許多西方報紙上所呈現出的圖像,便是以病懨懨,或遲緩的中國龍等被刻意醜化的樣貌,在事隔一個多世紀的今天,中國的形象在世界舞台上已經有很大的轉變,如今回頭看看當時歷史,更覺得說不出的微妙。
在《鴉片戰爭》中作者盡可能保持在論述上的中立,嚴謹地將許多過去所被忽視的文獻用輕鬆筆調呈現,在閱讀的過程中,彷彿回到當時窺看每個關鍵人物內心的想法,了解歷史事件是如何一步步的因為多方推動,最後走至兩次戰爭的發生。
重新回顧這段歷史的同時,也更清晰的了解過去發生的歷史真正的面貌,而不再是單純的因著片面的解讀,神化或妖魔化其中一方。
【點圖看2015年度選書】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