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年後,Talk Talk樂團終於被認定是「後搖滾」祖師爺。
凡是強調「聲響」的作品,都是超越言語描述的。所以總是想寫《Spirit of Eden》,總是無法下筆,今日算是勉力而為吧。
1988年,《Spirit of Eden》在萬方矚目下上市。樂團Talk Talk在當時已經出版三張專輯,是暢銷又成功的電子合成流行樂團(syn-pop),當唱片公司發現第四張專輯《Spirit of Eden》居然沒有主打單曲,慌了手腳,自行幫該團糊弄出一首單曲〈I Believe in You〉,也搞了一首mv,種下搖滾史上最奇特的一場官司。
《Spirit of Eden》的出版曾創下搖滾史上最奇怪的一場官司。
樂評人的反應也很兩極,有的說:這是無法行銷的唱片。有的說:矯情做作。1992年《Rolling Stone Record Guide》只給了它一顆星。(以上是要說,各位別洩氣啊,樂評人不一定比樂迷高明,也經常沒眼光、後知後覺。)
27年過去,《Spirit of Eden》蓋棺論定,被視為後搖滾(post-rock)祖師爺,聲音的饗宴。
《Spirit of Eden》前後耗時14個月,光在錄音室就耗掉1年。錄音期間,Talk Talk禁止EMI唱片公司主管與經紀人到錄音室探望。擺明不讓任何人阻撓他們的創作野心。
《Spirit of Eden》的細膩音響層次宣告一個新時代的來臨。
錄音師Phil Brown說:「有時錄音室一片漆黑,沒有天光,沒有時間的參照。」
這句話很重要,因為它勾勒出《Spirit of Eden》是一種剝離時空的沉思音樂。一般的沉思音樂講究平靜,《Spirit of Eden》卻是在平靜無波的表象中蘊藏陣陣激動,是情感濃度非常高的作品。
就音樂的形態而言,這六首長篇作品揉合古典、搖滾、爵士、電子氛圍音樂,使用大量的「重混」效果(dub),拉大空間,更重要的,它讓「無聲」變成一種樂器,也就是當你聆聽它的聲音流動,是寬廣的風景無限開展,而景與景之間有時會出現「空白」,那個空白由無聲構成,無聲遂成為一種器樂表達的方式,一個屬於自己的風景。
來,聽聽看無聲的風景。
現今樂評人認為《Spirit of Eden》是後搖滾祖師爺。後搖滾(post-rock)這個詞是音樂社會學者Simon Reynolds在1994年提出,他以Bark Psychosis的作品為例,舉例說明所謂的後搖滾是使用搖滾配器,但是它的節奏與吉他使用,主要目的是在推展音質(timbre)與聲響密度(texture)。Talk Talk之所以贏得後搖滾祖師爺地位,是Bark Psychosis溯源自己的音樂影響,表示他們極端崇拜《Spirit of Eden》那種宏偉浩大的巴洛克風格。
《Paste》雜誌認為,「Talk Talk 講究聲響密度變化的吉他表現,水滑的節拍,強調氛圍、小限表現、電音與樂器間的動力關係,在在顯示出《Spirit of Eden》為後來的Mogwai、Sigur Rós 甚至Radiohead鋪了路。」
來,聽聽看,什麼叫做講究texture 的吉他表現。一般來說,你可以透過聲音的放大來影響密度,也可以透過比較複雜的和聲,或者樂器的增加來改變密度。
《Spirit of Eden》錄製完成後,Talk Talk告知EMI唱片公司,這張專輯不會有單曲(這代表無法電台打歌),也不會舉辦演唱會,因為他們無法在現場重製同樣的音響。
EMI唱片公司不管三七二十一,自行幫他們推出簡略版的單曲與mv,違背他們的創作意圖。Talk Talk遂下定決心要脫離EMI,EMI自然不會善罷甘休,一狀告進法院,說他們的作品「故意反商」。狀紙被法院一把扔出來,Talk Talk還得自由身。
Mark Hollis成為第一個為了帶孩子而退出歌壇的男人。
之後,他們在Polydor旗下出版了另一張經典專輯《Laughing Stock》,2001年,主唱Mark Hollis宣布退休,他說無法兼顧家庭與巡迴演唱生涯,他選擇了家庭。
換言之,他成為第一個為了帶孩子而退出歌壇的男樂手。光憑這一點,他就納入我的最愛之一。
這張《Laughing Stock》也是經典,各位有空,不妨從頭聽到尾。
何穎怡
政大新聞碩士,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比較婦女學研究,現專任翻譯。譯作有《時間裡的癡人》、《貧民窟宅男的世界末日》、《嘻哈美國》、《在路上》、《裸體午餐》與《行過地獄之路》等。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