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厚心得
我們可以再次讀李維史陀;再次,感受美好蓬勃人文熱情。《李維史陀:實驗室裡的詩人》
作者:DL / 2012-01-10 瀏覽次數(8911)
不過,我想對於大多數接觸20世紀人文思潮的人而言,說著話的這位,應該也是位相當具有份量的「殘渣」;不管你是不是人類系學生、有沒有讀過那著名的《憂鬱的熱帶》,或是厚厚幾大本的《神話學》,這是一個你不會陌生的名字;他,以及他的作品,無庸置疑地,在20世紀享有無可取代的地位。他是李維史陀。
最近接連出現了兩本與李維史陀相關的著作。去年12月出版的《月的另一面》,是他從1970到2001關於日本文化的文章集結。除了已發表過的演講、學術期刊文章,書中也收錄了一些從未出版過,或是只有在日本出版過文字,再次提醒我們李維史陀對於日本文化的關注。《李維史陀:實驗室裡的詩人》是傳記作品,作者以其著作及巴黎國家圖書館的檔案資料為基底,兩度親訪李維史陀,輔以持續規律的通信,完成這本堪稱李維史陀逝世後最完整的傳記。
為什麼讀李維史陀的傳記?人類學在臺灣一直都不是一門主流學科,不過李維史陀卻是大部分人文領域讀者不過錯過的名字;事實上,全世界亦然。李維史陀是唯一一位譽滿全球的人類學家,這點從他在2009年底的死訊登上了全世界報紙的頭版就可以證明,他的影響力從60年代開始,不但波及鄰近學科,也跨出歐陸,「成為一種思考新風格的參考座標。」
《李維史陀:實驗室裡的詩人》前半部詳細考察李維史陀的思想形成階段,這也是他人生較為周折多事的時期。從巴黎到聖保羅,到巴西的田野時期;他如何逃離維琪政府治下的法國,流寓紐約;最後談及《憂鬱的熱帶》的出版,以此追溯他思想的發展過程;後半篇幅則集中探討李維史陀的思想觀念,評價他的主要文章及作品。
如同作者在緒言最後提到的:「他在1960年代取得的成功,反映出那是一個較為寬鬆(大概也是更有創發性)的時代,其時一些大膽和實驗性格的觀念可以製造風騷,而一個心靈的意識流猶能在文化裡烙下深深印記。」是的,讀著書的同時,我們的確也讀到了那個年代的,關於知識的熱情,與蓬勃渴望。
李維史陀來自一個大學受到少數菁英壟斷的時代,世界地圖的許多地方仍是一片空白,人文學科尚未建立其專業性,你可以想像整個社會及學界的蓄勢待發;非人類學科班、自學出身的李維史陀以自身背景結合哲學、社會學、語言學、美學、文學......他以跨領域的、獨特的論述樹立其地位,他的學思歷程自然也巧妙的串連,並呈現了那個人文薈萃的時代。
幾個月前,出版社向我們介紹這本書的時候,說起看這本書,會有一股想要回頭去讀些什麼的衝動。寫著這篇手札當下,書,尚未讀完,不過出版社描述那種蓬勃熱情的氣氛,我感受到了。
那個時代的,所謂人文、所謂的世界,眾說紛紜、混沌未定,它不那麼艱難做作,可是充滿蓬勃熱情。
作者說,這本書是李維史陀漫長心靈生活的思想傳記,是評價他的一個嘗試。一年之初我想,我們可以再讀一次李維史陀;或許,再次認識他,或許再次,感受那關於世界的,美好的蓬勃的人文熱情。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