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厚心得
再見了,紙本書。再見了,公眾
作者:呂佳龍 / 2011-12-15 瀏覽次數(3976)
焦慮其實來得更早,約莫在2005年問題就被提出,而那年據聞為台彎書業產值的最高峰。電子書進程加快則是2007年第四季亞馬遜發佈第一代閱讀器Kindle,結合硬體發行與內容銷售服務的力道排山倒海襲來,加深業界的開發、跟進的腳步,傾刻間無論是官方或是民間製造業、出版社或是零售通路商,甚至是嗅到商機的通訊產業,都意圖搶佔市場。
幾年下來,卻未如預期樂觀,從格式制定,到可供上架的電子書,因作者、出版社疑慮盜版問題持續觀望,願意授權數位化的書種甚少外;習慣於紙本書閱讀的讀者,以及閱讀器的價格相較紙本仍居高不下,都是不易跨過的門檻。無人預料到這些問題何時被解決,以及會以何種速度進展,是故焦慮並未消止,各自預做準備的角力亦未停歇,靜待時機到來。
以上,大概是整個台灣書業,對於電子書發展的態度,螃蟹也浸淫其中。直到讀畢《閱讀的未來》,提醒螃蟹可能有一塊重大的缺角,需要被補齊。
公眾的利益在哪裡?這個問題貫穿本書的核心。書籍,特別是印刷術發展之後,即做為一種商品販售,它集合了訊息、娛樂、文人交游、乃至思想傳播於一身,我們不能否認它作為商品的性質,卻更不能忘記它的本質中,做為知識傳遞與啟蒙的內裡。
作者的提問始於Google圖書搜索計劃。該計畫的精神是將全世界裡重要的研究型圖書館的書籍,透過數位化的方式整合於搜索引擎中,成為容納百萬冊的未來圖書館。計畫引發著作權及版權爭議,直至2008年與Google提出複雜的和解方案,由原告方成立一個版權註冊公司,以分享Google出售數據庫資料的收入。
看在領導哈佛圖書館這位館長的眼裡,不免疑惑,疑惑首先是免費提供圖書使其數位化的圖書館,反倒得付費才能使用電子書數據庫,更令作者擔心的是,這樣的模式,就是壟斷,是對訊息的壟斷。
不論在何種時代,有形無形地監控訊息,以達到控制人民思想為目的政治體制,一直存在著,而現代資本主義運作的商業體系則讓這個狀況更為複雜,巨型公司蒐集、選擇、重製訊息的過程,最終仍是以商業的利益為主,無論當下在位的執行團隊是否品格高尚,是否如標語所宣稱的「永不作惡」,只要運作的邏輯如此,都有可能犧牲全民追求知識的權益。
如何避免壟斷,作者提供幾個可行的建言,首先,既然事關全民福祉,政府機關就不應該僅以產業發展的角度,任其不受限制地成為托拉斯巨獸。其次,應鼓勵散佈全美各地的公私立圖書館互相結盟,分享資源,產生真正以公眾利益為導向的數位圖書館。
無論是數位化資源或是電子書,作者從不排斥載體改變的趨勢?作者思考的毋寧是,這樣的改變能為公眾帶來什麼?遠在電子書發展初期作者對電子書的想像,就是一部專著能夠透過層層串連到背後的知識,甚至是那些不得不捨棄的原始材料;或是透過在線發行博士論文的模式,讓那些不易被出版的學術著作得以發行。
歷史提醒我們,每一次知識載體的改變,都是一番掏洗的過程,紙本書在被數位化的過程中,哪些被選擇?哪些優先被處理?都提醒人們該仔細衡量。關於技術變革,我們慣用既有的視野觀看與預測,但這不僅攸關產業發展,這本書更提醒人們,知識與訊息的傳播,公眾永遠都是不能被忽視的存在。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