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厚心得
被畫作擁抱的經驗--《繪畫與眼淚》
作者:Icruise / 2011-11-18 瀏覽次數(3698)
那時候欣賞畫的媒介,就是這些圖片,以及圖片之外的介紹文字。那些作者教了我非常多,我學習分辨不同的流派,練習體會「畫家用奔放的筆觸,彷彿與時間對話」之類抽象的說明文字,雖然有時候那些教人賞畫的訣竅好似天書一樣,很難有共鳴。
直到有機會踏上倫敦,在某個耶誕節前夕,走進倫敦國家藝廊,我的賞畫經驗像經歷大地震一樣,打開一個新天地。
那是我第一次看到那麼多原本在書上的畫,如今呈現在眼前,就像以前都是盯著照片,如今見到本人一般。
由於隨性慣了,行前並沒有做什麼功課,連館藏有哪些鎮殿之寶都沒有查清楚,和每幅畫幾乎都算是不期而遇。
不過我非常清楚那個下午受到的衝擊。每幅畫都以巨大的規模,擁抱我,不論是歷史的重量,或者畫作的尺寸,我快被融化了;我彷彿被黏著在地上,每幅畫都讓我杵立良久。我先走得很近,審視每個大、小色塊,再走得遠遠地,讓那些色塊組合成具體的形象。有些地方還可見畫家下筆時的筆觸,那精巧的一撇,成了某肖像主人翁眼神的靈魂,或者某件羅紗織錦的高貴閃爍,或者某靜物畫裡面某水果的好滋味。
這一切不禁讓我想起James Elkins的《繪畫與眼淚》。他在這本書中,鼓勵我們別擔心藝術史的知識不完備,只要專注在我們與畫之間的單純關係就好。他大膽地說,歷史知識固然會加深我們的理解,但有時反而會扼殺我們的情感,因為我們會認為必須保持客觀,從知識面去理解繪畫,那些屬於個人的情感反應是不準確的,幽暗的,不值得討論的。但其實,繪畫本來不就是為了召喚我們而存在,我們卻越往知識裡面去鑽。
之後,每回到倫敦,總會安排一、兩個半天,參觀國家藝廊,想像自己是Londoner,隨時可以再回來,所以時間可以是奢侈的,每次只參觀幾個展覽房間。累了就坐下,倦了就到外面的特拉法加廣場呼吸新鮮空氣。
到了最後,連我平常最沒興趣的中世紀聖壇聖像,那斑駁的畫面、缺乏透視的平面技法、宗教性的主題,竟也吸引我的目光。就如同Elkins說的,繪畫裡面總有某種神聖性是引發我們感動,甚至哭泣的原因,那不必然一定與宗教直接相關,雖然人類藝術的起源常是敬天畏地的作品。
Elkins在書中描述他與貝里尼《出神的聖芳濟》這幅畫之間的故事,我也仿照他賞畫時的心細如絲和遊戲之情,品嚐幾幅描繪尋常百姓生活的畫作,雖然仍有文化的隔閡,但樂趣指數顯然大為提升。
不僅寫實風的畫作,Elkins在書中也揭露他和目前拍賣市場前十大最有價值之一的Rothko抽象風畫作,那起初有點摸不著頭緒,後來卻恍然大悟的經驗。
做畫是創造性的活動,我想,看畫也是。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