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獨白
讀懂中國,何以要讀何偉(Peter Hessler)?
作者:富察延賀 / 2011-08-19 瀏覽次數(5750)
《尋路中國》、《甲骨文》的作者Peter Hessler(他的中文名字非常Local,叫何偉)去年底回到了美國老家一趟,結果也深有同感。他和一些國小三年級的學生對話,那些孩子的問題是:在中國,他們吃狗,對嗎?他們殺死女孩,這是真的嗎?何偉感慨地說道,美國媒體傾向於報導聳人聽聞的故事,於是形成了對中國的偏見,同事,他也認為中國確實是個難以了解的國家,需要長時間待在那裡看才成。
因此,何偉在中國一待就是十年(1998-2007,後來他回來過幾次),他先是以和平團的志工身份,其次以華爾街日報的剪報員身份,再升級為紐約客駐北京記者,然而,可以說,幾乎沒有一個外國媒體駐京記者,會用何偉的方式混跡在中國,他們都是頂著光環,出入於新聞發布會和高級俱樂部或派對上的,因此,他們看不到的中國,恰好被何偉看到了,也抓住了,並給了我們他的中國三部曲--除了《甲骨文》《尋路中國》外,還有一本叫《消失的江城》。他和底層平民、農民、維吾爾商人、浙江溫州的小老闆交朋友,他在北京靠近河北的鄉下山里租屋住了好幾年(在變化如此迅速的中國,那棟屋子至今安在嗎?)他還開著大切諾基吉普車沿著長城一路顛簸從北京開到甘肅的陽關(都說西出陽關無故人,可是何偉在新疆還遇到了熱比亞的故人,並幫忙他把錢匯到美國)!他的足跡幾乎遍布中國,從北韓邊境鴨綠江畔到新疆,從四川的三星堆遺址到內蒙古的沙漠,從長城腳下的小村莊,到長江小城,再到深圳周圍的台商工廠、溫州的胸罩調節扣工廠,他最不熟悉的中國,竟然就是北京和上海!(我覺得北京、上海太發達了,它們和中國農村差距太大了,不能代表中國。)
然而我相信,記者的身份僅僅是幫助他進入、遊歷、觀察和描寫中國而已,他最認同自己的身份無疑是作家。何偉十六歲時就立志當一名作家,他在普林斯頓和劍橋學習文學和寫作,他最喜歡的是海明威,他的社會學教授老爸交給他如何採訪寫作對象。這些,都深深的浸透在《尋路中國》和《甲骨文》中,這些屢屢獲得美國各項圖書獎的作品,雖然名列非虛構寫作,卻深得虛構之精髓,以致於我們讀起來,就好像在讀小說。
和大陸同文同種、地理位置如此貼近的台灣,想要讀懂中國,也非易事。坊間關於中國主題的出版品越來越多,讀者可以從不同角度來看待中國這頭充滿了正義和邪惡、豐富和狹隘、混亂和簡單,一直對著你咻咻不止的巨獸。然而其中,何偉給我們的中國,確是一個隱蔽在媒體版面下的,你看不見的中國,也是一個真實的中國。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