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厚心得
想破頭也無力「創新」?換個角度,激發共同創造的能量!
作者:Bomi / 2011-07-19 瀏覽次數(2965)
「現在大部分人都邊跑步邊聽音樂,我認為當耐吉結合音樂與資訊,就能創造絕佳的新機會」這是耐吉總裁帕克最原始的想法,最後他們真的讓這個想法發了光。耐吉2006年即與蘋果電腦合作推出了Nike+的服務,將運動鞋裝上與ipod、iPhone連動的感應器,這項服務能自動記錄使用者的跑步時間、距離、速度與卡路里,完全不需再經由手動輸入數據,並且提供發出挑戰、上傳路線、標註細節、分享適合跑步的歌曲清單等附加功能,耐吉透過連結產品與消費者的日常活動,成功將資料庫中的一堆數據轉化成重視跑步經驗、有想法感觸的人,成為共同創造平台的絕佳示範。也讓耐吉直接了解顧客的行為、快速獲得新想法、讓新產品與服務迅速獲得試用、直接得知顧客的跑步偏好、與跑步社團建立更深層的關係與信任、同時創造更高的品牌忠誠度等好處。
另外一個案例來自日本,Club Tourism,日本第二大旅行社近畿日本旅遊的子公司,該旅行社最特別的一點在於致力經營七百萬社群會員,並以此開設了多達兩百多個不同主題的社團。公司中有一種職位,內部暱稱為「友善員工」,這個職位主要的工作內容是與社群成員不斷的互動,藉此激盪新的行程、路線,或調整原有方案、試圖加入新的體驗等。就像一般的興趣型論壇,社團成員多半因為各自的興趣而熱烈投入討論中,因此「友善員工」總是能得到熱烈的回應,在此企業中「友善員工」就像橋梁一般,從社群得到回饋後,有了預期的目標後,再去兜攏相關的航空公司、連鎖飯店的配合,當行程概念發展完全後,還會經由社群中的成員試走過一次後,才開始全力對大眾行銷,讓興趣取向與實質消費更趨穩和。
書中舉了非常多的案例,雀巢、華歌爾、蘋果電腦、樂高、聯合利華等等,投身共同創造的企業,大部份都創建了多重的參與平台,這個平台並不限於線上社群,簡單的想,就是試圖集合一群有具體目的的人,經由系統性的互動來一起定義產品、服務的經驗。所以這個接觸的平台可以是產品本身、實體店面、網站、行動裝置、電話客服中心、視訊會議、社群空間等等,書中都將一一說明,可以看到這些成功運用平台的企業,如何透過活動將平台間連結起來,提供消費者有意義的體驗感受。試著和他們一起建立「想要」的產品。
除了創新這個議題,想要使產品更切合市場需求、讓服務做到更體貼,讀完第一部分的案例後,作者建議我們把自己當成領導人來自問:
1. 目前以什麼方式與顧客及外部關係人溝通?這些方式能否加入共同創造的元素?怎麼做可以讓彼此的互動更有創意?
2. 手中有什麼資源(如產品/服務、手機、社交媒體、電話客服中心、零售通路、網站、使用者社群),可以作為參與平台?從中進一步了解顧客及利益關係人?
3. 在營運、產品、服務與商務創新上,是否有延伸價值的新機會?企業內部是否有部分活動流程適合開放外部參與?想讓誰來參與?如何讓創新流程納入雙方的創意中?
4. 企業網路中,有哪些不同類型的顧客與利益關係人?目前是如何互動?當他們使用產品與服務時,感覺如何?是否可改善參與的經驗?
5. 組織參與了哪些社會、環境與經濟發展活動?與利益關係人互動的過程,哪些部份可以改進?我們是否能用新的方式與利益關係人互動,藉此增進彼此價值?(此段摘自第一章)
思考過上述問題後,再去定義共同創造平台應該擺放的位置,是用於產品開發、測試,還是組織使用者社群、輔導客戶互動,或者到通路激發銷售,為使用者創造新體驗,重塑企業形象等,當中的著力點非常的多,當溝通成本大幅降低後,各產業執行價值創造的過程也將更動態、更多元也更活潑,變成一個強大的生產力引擎,創造超高績效!甘心被體貼且符合需求的旅遊規劃收編後,誰還想花大錢跟團關在特產店?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