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百大
【2010年度之最│書籍館】這不是本容易討好的書;但我們相信這是不應錯過的閱讀經驗。
作者:奧提森 / 2010-12-14 瀏覽次數(12604)
特別是今年有許多表現優異的類型小說,好比瑞典作家史迪格.拉森的《千禧年》三部曲,在犯罪小說的類型包裝下,隱藏著濃厚社會批判與人道關懷;而布蘭登.山德森的《迷霧之子》系列,節奏明快,架構繁複卻仍兼顧易讀性,擺脫奇幻小說框架,成功打入大眾閱讀市場。兩者各自代表了某種類型寫作的突破與嘗試,作為年度之最亦是不失色且容易理解的選擇。
然而最後關頭,大家還是把票投給相較之下節奏略顯平淡、卻讓我們再三討論的這本書。並不是因為它在當代文學史上早已穩坐經典地位,是因為這本書以略帶戲謔的口吻,用緩慢的節奏層層推進,試圖揭露「死亡」與「恐懼」的本質。而我們相信只要生而為人,勢必會對這樣的主題有所共鳴與回應。
這就是今年翻譯文學類的年度之最:美國作家唐.德里羅寫於二十五年前的經典作品,《白噪音》。
《白噪音》以一個美國中產階級的家庭生活為主軸。故事主人翁傑克,是美國中西部某小鎮學院的「希特勒(Hitler)學系」系主任,諷刺的是他一句德文都不會說。傑克結過五次婚,其中兩次還是跟同一個人,他與現任妻子芭蓓及四個孩子同住。他與妻子之間最常見的話題,就是誰會先死?而這家人歡樂的家庭時光,常常是在電視機前,看著各地的災難新聞度過。這樣一家人,是有些古怪,但又不能說太特別。故事就從這家人的日常瑣事開始鋪陳。
「樓上的煙霧警報器突然響起,要不是電池剛好沒電,就是這棟房子已經失火了。不過我們還是默默坐著把午餐吃完。」
這是故事開頭,這家人某日的午餐場景。沒有人起身確認警報的真實性,只是充耳不聞繼續用餐。讀的當下也許覺得荒謬,但事實是,同樣的場景若發生在現實生活中,多數人們恐怕也會選擇觀望而非行動。我們從小就被教育,「死」是「生」的一部分,如影隨形。但大部分的日子裡,我們卻又對各式死亡警告充耳不聞。因為我們都以為,只要與死亡保持安全距離,便能自保。
直到某天,鎮上發生毒氣外洩意外,所有居民必須全數撤離。在逃難的過程中,傑克一家人終於感覺死亡正在逼近,他們終究不得不正視心中底層的恐懼。於是故事從日常對話的堆疊,轉向為一幕幕荒謬鬧劇輪番上演。我們冷眼旁觀這些角色,彷彿木偶般,被名為恐懼的黑手操弄,滿是滑稽。一直等到某天,同樣的鬧劇也在我們身上重現,才驚覺面對死亡,沒有人是旁觀者。
「我們雖然是地球上最高等的生物,卻也特別悲哀,因為我們知道其他動物所不知道的事實,即我們遲早都會死亡。」
「人性」是所有文學創作的最終依歸,但小說並無法解答人性的疑惑與矛盾,它只能提供常人容易忽略的細膩觀察與視角,而這正是《白噪音》一書撼人之處。「恐懼」總被我們歸類在情緒光譜中極限的那頭,以為那只是暫時的,一種危急下的自我保護機制。但《白噪音》揭露出恐懼無所不在,就在我們不知不覺間,滲透心底,操弄人們一言一行。而死亡,也不是只有在面臨身邊親友病危,甚至離去時才偶爾需要面對的議題。我們每天的穿著、吃的食物、超市購物車裡放的每一種產品、為人生做出的每一種選擇,其實終究與心靈底層對死亡的恐懼息息相關。
「死亡有時突如其來,有時則是通過你的口鼻進入你的體內,讓你嗅到死亡的味道,讓你的靈魂從此產生徹底的改變。」
《白噪音》探討死亡卻不直觸其過程,它將這個巨大到難以負荷的議題,轉換成
瑣碎卻戲謔的對話,勾繪出恐懼如何躡手躡腳穿透我們的潛意識,操弄我們卻不讓我們察覺。此外,書中所有看似平淡無奇的對話,其實都是作者精密的設計,層層相疊前後呼應;讀完當下可能難以理解,甚至覺得不知所云,但那些字句早已潛埋在肌底,伺機而行。也許是某天清晨甦醒時分,或是身陷通勤車陣壅塞不安時,又或者,癱坐沙發上無意識切換電視頻道時,這些平淡字句猛烈爆發,本已逐漸模糊的書中場景霎時變得再清晰不過,似乎是喚起了某種思緒,卻又說不明白。於是趕忙從凌亂的書堆中找回這本書,抖落書上的灰,重新爬梳字句,試圖弄明白些什麼。
這是我們閱讀《白噪音》後的感動。
介紹這樣一本書,必定吃力不討好。
但我們相信,這樣一本書,是不該錯過的傑作;我們也絕對相信,在捱過短暫的平淡後,《白噪音》所能回饋予讀者的,會是一種對人生、對死亡、對各種形式的恐懼,更了然於心的清朗。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