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厚心得
「所謂的活著,就是要去住在某個地方。」居住在自然裡,就是活著的意義。
作者:M87 / 2010-10-07 瀏覽次數(3817)
曾經,人與自然的關係如此緊張,也如此親密。
來到21世紀的現代,文明高度演化,科技急速發展,人類以美好的生活為名,向大自然過渡的索求與開發,人們不僅忘了尊敬自然也忘了畏懼自然,能源枯竭、糧食短缺、全球暖化…等問題加速惡化,成為人類當前迫切面對的生存危機。
曾幾何時,人類遺忘了千萬年前與自然共居的記憶?曾幾何時,「詩意的棲居在大地上」,已成為遙不可及的夢想?
在台灣,還有一些人,默默地在追求這樣的夢想。他們回到大地的懷抱,以友善的心意與大自然共處,以自己的力量,實踐「以星空為幕,與大地共枕」的理想生活。《蓋自然的家屋:打造手感的家,享心安的節奏》這本書,訴說的正是這樣的故事。
作者林黛羚造訪了16位親手搭建或改造自然建築的屋主,他們有些人自小就在鄉村環境成長,對自然擁有一份信賴的情感,有些人則曾經汲汲營營生活,中年之後重新思考人生方向,才選擇回歸自然。無論是哪一種人,他們都有一致的共通點,他們都不是建築行家,但他們用雙手親自蓋出自己的家;他們不受現實侷限,秉持著友愛大地的熱忱,以最環保也最具創意的方式, 蓋出一間間風格獨具,散發生命力的自然家屋。
在作者深入的探訪下,我們聆聽每一位屋主的人生經歷,從中理解這些自然建築被打造的緣由,當我們跟著作者走進他們的故事裡,才發現,原來,每一棟房子的樣貌都反射著屋主的內心風景。在高雄美濃蓋出木架黏土屋的高傑這麼說:「主流住宅建築雖然有很多風格、形式可以選擇,但對我來說都太難了,不瞭解這些形式的前因後果。而現在這間房子是屬於並來自我的內在,縱使別人覺得怪,我也甘之如飴。」不追求風格,不受既定價值規範,高傑以奔放的心靈,創造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家。
除了追求自然的熱情之外,我們也能在這些人身上,體悟到家庭的真諦。在宜蘭冬山鄉運用回收材料,打造再生住宅的吉仁如此傳達他的價值觀:「我的房子什麼也不表達!只要簡單、舒適就好。若真要表達什麼,也是要透過我們全家人的生活來表達與實踐。」沒錯,家不是餐廳也不是飯店,家不是作為住宅的容器而存在,家必需透過住這件事才能夠真正地成為家。
日本建築評論家五十嵐太郎曾說過一句動人的話:「所謂的活著,就是要去住在某個地方。」我想,對這群生活簡樸、愛護天地的人來說,居住在自然裡,就是活著的意義。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