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百大
【2009年度之最│簡體館】人,才是決勝點!
作者:托比 / 2009-12-21 瀏覽次數(2545)
而2009年,原以為各種戰爭議題已逐漸降溫,《人才戰爭》卻在年中投下一個震撼彈。它不細述企業人力資源如何運用,也不贅言一個人該如何成才,它只想要提醒大家一件事,一件極容易忽略的事,但只要誰注意到並且妥善執行了,就有機會獲勝的事:「知識經濟就是人才經濟,世界大國首先是人才大國。」
舉例來說,從1901年到1950年,歐洲培養出73%諾貝爾獎自然科學領域的得主,德國獲得諾貝爾獎科學家總數是美國的3倍。在二次大戰期間,歐洲的動盪不安使得許多人才紛紛逃往其他國家避難。德國最重視人才的國籍、種族和血統,而美國卻恰恰相反,只問人才,不問國籍,使得愛因斯坦等大科學家及其它領域的專家們紛紛前往美洲,成就了美國在20世紀的強盛。
反觀20世紀的中國,戰亂與文化大革命等運動使得內部長期處於不穩定的狀態,不但無法吸引一流人才進入,反而推動人才外流。根據中國教育部的統計,近三十年來累計出國留學的人數約有140萬,是世界冠軍,但返國的只有30萬人。美國《科學》雜誌更把清華、北大稱作:「最肥沃的美國博士培養基地」。
《人才戰爭》作者王輝耀對中國的海歸群體和國際商務皆有相當研究。海歸,就是海外歸國學子的簡稱。他在書中把人才爭奪戰的視野,從企業拉高到國家層次。他從培養、使用、挽留、引進人才等方面來探討,從歷史事件來推演,詳盡分析以歐美為代表的發達國家,日本、以色列為代表的自然資源匱乏國家、金磚四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這三種類型在人才戰略上的種種決策與得失,目的就是要讓你我正視這場無時無刻不在進行的另類世界大戰。
近年來,許多新興國家已注意到人才流失嚴重。印度媒體把這種培養階段由本國投入成本、產出階段卻去了外國貢獻的情況稱為「奶牛現象」:牛的嘴巴在印度,吃的是印度的草,擠奶的卻是外國人。因此,印度近期就開放並鼓勵國外一流大學去設校,目的就是要把人才留下來。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對德國《明鏡》週刊採訪時曾說:「我們需要大量人才。你擁有得越多,你就會做得越好。」由此印證,在全球化的時代,誰能張開懷抱、提供良好的機會與資源,誰就能廣納更多的人才,也才有更好的發展機會。
本書出版後雖未得到如《貨幣戰爭》般的巨大矚目,但筆著認為此書議題生動,歷史深度與視野高度兼具,一般讀者可以從書裡了解各種吸引人才的模式和不同時空下,全球人才流動的歷程。企業或在上位者則可汲取他國政府在人才問題上的態度與做法,知己知彼,進而百戰百勝。
不論您是剛進職場的菜鳥或是歷練深厚的老鳥,都不應該忘記,要贏,人,才是致勝關鍵。
今年,衷心推薦《人才戰爭》。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