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百大
2008影音館館長的話:博客來影音年度觀察:減法的的人生,減法的產業
作者:Hans / 2008-12-16 瀏覽次數(2738)
五感裡最玄妙,也最普通不過的,就是聽覺。不想看,眼睛閉上就好,但即使你竭盡全力,也無法阻止聲音傳到耳裡,即便你聚精會神,也無法將聲音完全補捉。音樂常被比喻為流動的建築,音樂是音符隨著時間橫軸進展而不斷變換的組合的結果,因此擁有時間流動性與無法凝結的音樂開展與捕捉音樂的流動並將之解讀的互動,構築了音樂獨特的呈現樣態與架構。
自「Walkman」隨身聽於1979年出現於市場後,耳機音樂文化已取代閱讀,已變成最方便、最私密的個人娛樂。但對照科技進步帶動的規格與載體的改變,有些現象著實讓人納悶。以數位相機為例,隨著紀錄畫像素的飛躍成長,使得數位影像雖說立體感仍不敵傳統底片,但描寫力以及運用彈性卻是史無前例的好。而視訊部分,以目前1080i Full HD的規格而言,驚人的畫質與鉅細靡遺的細節,不得不讓人讚嘆,並暗自下定決心要掏出錢來促成這產業的成長,但音樂呢?
音樂錄音方式從類比單聲道、立體聲至數位立體聲、5.1聲道而載體從黑膠唱片、錄音帶、CD到SACD而臻至頂峰,但耳機文化的出現帶來的卻不是規格的成長,反而是針對音樂本身不斷的刪減與壓縮,雖說方便,但卻也使mp3與其他壓縮格式的音樂所呈現的質感與解析度低落。雖說人類是以視覺為主的動物,關於影像解析度的一絲一毫,莫不斤斤計較,但對於音樂質感與解析度的低落卻是如此無感,仍是讓我大惑不解。是因為聽覺本身過於尋常,讓人對其疏忽,還是聆聽這件事實在過於纖細,非得用盡氣力,才能初窺堂奧?
網路世代所帶來的科技的進步與生活型態的改變,讓唱片這個產業正面臨產出量與營業規模的減法效應,雖說銷售模式的改變,長尾商品的販售,曾經為這個行業帶來一線生機,而殘酷的現實是國際唱片公司分分合合,力圖振作,像EMI退出華語音樂市場與Sony買下合作夥伴BMG全部的股權,這保守心態不僅影響到主流專輯製作質與量,更影響到銷量。而古典、爵士部門紛紛遭裁撤 也意味著以往被視為抗跌指標的純古典爵士音樂市場的萎縮規模驚人。更嚴重的是負成長效應已影響到唱片公司的供貨品質,讓網路銷售藍海指標的長尾商品紛紛缺貨絕版,無以為繼。而正面臨規格轉換陣痛期的DVD市場,價格慘跌也喚不回銷量。
但在這一片萎縮聲中,是否還有生機?
過往主流大廠習於以併購的方式將許多知名廠牌納於其下,擴大自身規模,但結局往往是許多經典就這麼隨著廠牌消失,但隨著產業的萎縮,許多被併購的小廠有機會掙脫並重新獨立,若整個市場能回歸到過去百家爭鳴的時代,以創作內容良莠為依據,則市場的活力與消費者的熱情有被喚回的機會。
另外可喜的是獨立製片電影、樂團的製作,不同於主流大廠習於操作不思內容,量少質精的作品,不僅的確讓人耳目一新,支持者也有著極高的忠誠度,在網路適當行銷下,有機會如野火燎原,是前述百家爭鳴的先聲。
以上是我心目中遙遠的理想,回過頭來我還是得面對不賣的大片、百訂不到的專單、無法曝光的長尾商品與每年衰退20%以上的市場規模...若說人們藉由消費來體現自己對於文明與社會定位的渴望,那減法的音樂壓縮規格與萎縮的音樂產業規模,到底告訴了我們什麼?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