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厚心得
關於那檔事...我們總是想得多、逃得多,卻懂得少
作者:宓兒 / 2006-08-11 瀏覽次數(3458)
輸了的我,打開筆記本,筆記本外有黑體字標示著妳的名字。我希望沒有任何一個孩子要上這種課……
──摘自《那就10月17日吧!》
關於「死亡」,看似離我們相距甚遠,因為懼怕,我們總是擔心的多、逃避的多,卻所知甚少。事實上,這門課程深奧的可歸類到哲學層面探索;也可能同時近的伸手可及。《那就10月17日吧!》在這約定的日期前,讓我們一同上堂課,學習面對死亡。
這絕對不是一本鼓吹自殺的書,作者的母親生前是法國爭取死亡協會的成員之一,她在80多歲高齡時選擇以自願離去的方式終結自己的生命,當做是對子女最後一項愛的驗證。為了讓孩子認識、進而懂得死亡的真義,她開設了三個月的死亡課程。
過程中,作者細膩的描繪了這場震撼教育帶來的挑戰與內心的掙扎,但最終她明白了,這將會是母親臨別前送給她最貴重的禮物:「這個妳愛的軀體、模樣,妳不會看到它損毀。妳不會目睹親人緩慢且殘酷死亡的碎新景象……妳將留下高貴母親的形象,記得她是一個知道選擇結局與面對死亡的人。」
這讓我想到《我不是殺人犯》這本書,禁錮在癱瘓肉體裡的文生?昂貝爾奮戰不懈,只希望能取得支配自己餘生的決定權。究竟誰該決定重症患者的生死呢?是生不如死決意求去的靈魂、肉體反射中樞自發性的求生意志,還是醫者一貫維護生命的醫療倫理?
或許這一切在我們真正認識並懂得死亡之後得到解答。因為,很多時候,勉強將生命延長,只會侮辱了生命……
回文章列表